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四川省巴中市发布《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

来源:节能环保网
时间:2024-11-01 10:00:05
热度:

2024年11月01日关于四川省巴中市发布《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的最新消息: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饮用水、土壤和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盼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推进生态好、生活富、经济优、文化兴的美丽四川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巴中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原川陕苏区首府,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的川陕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巴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的战略部署,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巴中“一市四区三地”建设,编制《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为美丽巴中建设提出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规划近期为2023-2027年,中远期为2028-2035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巴中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美丽巴中建设背景

(一)现实基础

1. 自然资源丰盈富饶,生态画卷多姿多彩

巴中市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九成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层峦叠嶂,景色变幻无穷,境内有气势雄伟-云雾缠绕的光雾山、“天然盆景”的空山、森林浩瀚-季相鲜明的镇龙山及山清水秀的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四季青山绿水,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厚重,先后获得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全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累计打造12条示范河库,拥有45个水美新村,70个滨水乡村休闲带,有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21个4A级景区。

全市物产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农产品资源丰富、标识度强,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突出,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2+1”大品种具备区域影响力,通江银耳、青峪猪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国拥有一定美誉度。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美誉,有各类中药材3400余种,选育枳壳、丹参、芍药、杜仲、黄精、金银花、川明参、天麻和青钱柳共9个优势道地药材品种。矿产资源丰富,可划分出11个Ⅴ级成矿带,已发现矿种51种(含亚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5种,产出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485处。

2.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文明巩固推进

巴中市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4个省控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水质优良率达100%,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省前列,连续7年守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金字招牌。声环境质量呈持续巩固并改善状态,全市19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的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达标率100%。全市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省、市、县(区)绿色生态家园13万余个。南江县、通江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恩阳区、平昌县先后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巴州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

3. 城乡建设稳步发展,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全市坚持“产村景文人”融合发展,完成建设“三区同建”点位16个。持续推广农村厕所革命“333”模式,完成129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38978户、示范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深入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位率达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把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治理工作相结合,城市面貌、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施棚户区改造4449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4. 绿色产业逐步发展,“两山”价值加快转化

巴中市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初步显现,初步构建起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引领,县域“1+1”工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巴中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发展迅速,提升发展文旅康养优势产业,组建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公园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一定基础。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现代农业品牌逐步形成,在特色畜禽、特色农产品领域培育了南江黄羊、空山牛、青峪猪、通江银耳等本土优势农产品,其中青峪猪获国内国际有机双认证,空山牛收入世界牛种名录。

5.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资源底蕴深厚

巴中市以红色文化闻名,拥有全国之最的红军烈士陵园、石刻标语、将帅碑林及规模宏大、机构完备的红军总医院旧址。巴中作为川陕苏区重镇,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军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露天博物馆”。截至2023年,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68处,馆藏文物92414件套,以红色旅游资源作支撑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13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其中5个景区被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烈士纪念馆、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6. 文艺创作绚烂多彩,非遗瑰宝斑斓纷呈

巴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的民间艺术和丰富的非遗瑰宝。四川扬琴(巴中)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创作川剧《晏阳初》等文艺作品近10件,《巴山人家》等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件,《我的两万个兄弟》等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并有多件作品获省级奖项。巴中市建成非遗传习基地50余个,非遗体验基地11个,非遗旅游线路5条。翻山铰子展示了巴蜀人民非凡的舞蹈韵律与力量之美,巴山剪纸、蜀绣等传统技艺展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南江大木偶、通江杖头木偶戏等表演艺术,融合了木偶制作和戏剧表演的精髓,藤编技艺,以其实用与美观兼备的特点,彰显了巧手匠心,巴蜀扬琴和传统音乐,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风格,传递出巴中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

(二)存在问题

1. 生态系统局部脆弱,生态修复任务需落实

巴中市生态脆弱性极脆弱区面积为11.49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0.09%,零星分布于巴中市全域。农业空间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区内降雨丰沛且集中、冲刷作用强、山高坡陡、紫色土易风化,易发生水土流失,传统的陡坡耕作模式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同时存在地质灾害、含水层影响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待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主要分布于南江县和通江县,是秦巴山野生动物基因交流的关键廊道区域,生物多样性带来的隐性价值并未被完全认识到。受气候变化和人口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景观破碎化、生境受损、物种面临威胁等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完善配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 经济规模相对薄弱,绿色产业增长面临挑战

巴中市在经济总量上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65.01亿元,虽较上年增长了8.0%,但与四川省内其他经济强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占比仍较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仍存在较大问题,限制了市场的有效运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活力的释放受到制约。绿色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尽管巴中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墨资源,但绿色矿业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仍需进一步协调。在提高绿色产业增量的同时,还需着力提升产业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市政环保仍有缺口,环境治理能力需加强

城镇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置能力与城镇化快速进程有一定矛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支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较为突出。乡镇和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虽大多已建成但管理运维上仍需加强。城乡环保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存在薄弱情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刚起步,“厕所革命”进展慢,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农业面源污染面宽量大,治理周期长、治理难度大。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尚未完全建成,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储转运处理设施欠缺,畜禽粪污规范化处理、秸秆、农药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能力还不足。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基层(乡镇)环保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污染防治攻坚科学技术支撑不足,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尚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4. 文旅服务水平迟滞,整体运营效能待提升

文旅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不同文旅项目间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影响游客体验。个性化服务欠缺,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定制化需求。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创意策划、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人才匮乏限制了服务创新与品质提升。信息化应用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便捷性,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巴中特色IP,部分文旅项目重形式轻内容,难以吸引并留住游客。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游客在遭遇问题时往往面临处理周期长、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损害了行业形象与游客信任。

(三)面临形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美丽巴中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等战略使巴中市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巴中市由边远山区向区域门户枢纽的转变。巴中市绿色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显著,工业化、城镇化的后发优势拓展了投资增长空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的跨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

国家擘画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为巴中市立足市情,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巴中市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发展高地,深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和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这一地位大大推动了巴中市的资源、旅游开发,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汇聚巴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为巴中市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使命提供了巨大空间。

巴中市委五届八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以“两个更好”为引领,以追赶跨越为导向,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坚持政治主动、系统思维、精准理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区,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典范地、人才创新集聚地、品质生活宜居地。立足当下,美丽巴中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四)主要挑战

风光独特的绿水青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植了美丽巴中建设的自然本底和生态财富,巴中市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阶段。这种多重发展阶段叠加,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巴中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导产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传统农业和初级产业上,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小,产业结构单一且层次较低。金融、科技和人才制约明显,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社会治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艰巨。

对巴中来讲,绿色是第一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担当。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是当前推进美丽巴中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维护生态安全与“拼经济搞建设”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矛盾,“两山”转化瓶颈亟须突破,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大,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还不完善、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境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文旅瑰宝亟待精雕,美丽巴中建设仍需负重前行。

二、美丽巴中建设愿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线,以“秦巴山区特色高效农牧业”为主题,深入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巴中“一市四区三地”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美丽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美丽家园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山川河湖美、绿色低碳美、城乡宜居美、幸福文明美,展现美丽四川巴中篇章。

(二)基本原则

区域低碳发展、联合协调防治。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健全生态环境协作机制,加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统筹谋划,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两山”转化路径,强化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协同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保护优先,加快绿色转型。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整体性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创新特色发展、区县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示范,强化成果转化,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结合现代科技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用“智慧·环保”守住蓝天碧水净土。依托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突出县域特色产业、秀丽山水、独特文化等特质差异,构建具有巴中特色的美丽巴中建设路径,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巴中新画卷。

以人民为根本,共筑幸福巴中。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广泛动员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人民在城市发展和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美好、繁荣进步的新巴中。

(三)战略定位

1. 总体定位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老区样板。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市域“一屏、一网、多点”生态保护体系,持续擦亮美丽巴中绿色生态名片。

构建秦巴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地。立足巴中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价值转化+产业培育”,坚定不移走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之路。因地制宜,整合利用巴中特有生态资源,实现“资源一资产一资本一财富”的转化路径。规模发展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主导产业,提升发展文旅康养、现代农业优势产业,联动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支撑产业,构建“一核多区”发展模式,加快走出巴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新路。

建设革命老区文旅融合和全龄康养胜地。坚持全域联动,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区,点亮独具特色的文旅IP,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守牢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底线,促进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互动,加大石窟资源和革命文物保护,形成独具特色的“四龛护城”城市空间形态,建设覆盖全周期、全人群、全过程的康养城市。

2. 县(区)定位

美丽巴中的建设离不开各区县美丽建设,需落实于区县的建设,对各区县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平昌县致力于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建设旅游强县。聚焦能源化工、白酒、肉牛等产业,做实资源就地转化,积极争取油气资源地方留存指标和价格优惠政策,大力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开发产业区。聚力发展肉牛产业支持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突出“秦巴山区优势高效农牧业”主题,立足巴山肉牛优势资源,构建“核心区引领、示范区带动、延展区辐射”空间布局。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统筹平昌县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龙头带动、多元支撑、三产互动、提档升级”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旅游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文旅、农旅、产旅、城旅、工旅等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两山两镇四片区”全域旅游新格局。

南江县致力于打造“两地三县一城”发展先行县。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不动摇,加快绿色价值再造,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积极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光雾山5A级景区辐射带动,以打造云顶茶乡文旅综合体、九龙山旅游新爆点等为抓手,加快形成北可承接光雾山游客外溢、南可吸附川东北近郊消费的“一极三线多点”全域旅游新格局。紧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将“一区两园四基地”聚优成势、做大做强。着力发展南江黄羊、南江翡翠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分阶段创成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先进县。实施“南园、北延、西改、中优”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构建“一航两铁四横五纵”交通体系,重塑米仓古道第一城繁荣景象。

通江县锚定“一县三地”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地。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抢抓“双碳”机遇,持续巩固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以新能源新材料、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文旅康养为主攻方向,切实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以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崛起突围为引擎,依托清洁能源、天然气和石灰石等资源,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资源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跨越。以“秦巴山区特色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通江银耳(食用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推动“优质粮油+青峪猪”、茶旅融合、山地梅花鸡、巴山肉牛等省市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把通江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推进农业资源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跨越。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依托“红、绿”资源,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响通江文旅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文旅资源大县向文旅产业强县跨越。

巴州区重点打造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依托区域生态优势、人口聚集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将文旅康养产业置于首位。明晰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多层次融合,多方面创新,积极打造全域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采取“三区同建”策略,建设多个农旅和文旅示范村,规划建设大量旅游配套设施,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依托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举办多项文旅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游客体验。此外,在市场化运作上,创新创作富有巴蜀特色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提升巴州文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恩阳区着力打造“两地三区”现代化新恩阳。依托陆空门户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食品饮料、空港物流等产业。坚持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并举,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以交通主干线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形成成巴高速沿线、恩阳城区至渔溪、雪山、茶坝、玉山片区5条产业发展带,打造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带。在分布上以恩阳河、鹿溪河、之子河、石硖子河滨水绿带为线索,重视基地自然山水生态资源的利用,串联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形成“一脊一核,四带五廊,多节点”的景观系统结构。推动恩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走“生态工业兴区、先进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塑造恩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挥资源与空间优势,抓住高铁开通契机,立足省级经开区,推进产城融合、站城融合,打造城市枢纽门户与发展新引擎。

经开区奋力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统揽,以倍增式振兴、跨越式突围为导向,以发展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3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配套发展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3大支撑产业,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产业集群,构建“5+3”(先进电池材料、绿色建材、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现代中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据存算)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加快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奋力打造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主引擎。

(四)目标愿景

美丽空间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巩固。全市“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巩固,准确把握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围绕巴中市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使农产品主产区粮油生产能力持续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体系取得新突破。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饮用水、土壤和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革命老区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成功构建特色鲜明、协作紧密、融合发展的“5+2+3”产业体系。到2027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到1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万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企业总量增长15%以上。

巴蜀秦川多彩人文之韵展现新风貌。巴中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文旅品牌特色IP深入人心,新时代艺术创作迈向“高峰”。到2027年,全面推进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试点项目,全面提高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覆盖率。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巴山宜居宜游宜养宜业地初步呈现。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推动城市内涵发展、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业和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到2035年,美丽巴中基本建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载体全面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显著,呈现“以绿为底、宜居宜业”的美丽巴中新风貌。

附表 美丽巴中建设指标体系表

三、美丽巴中建设重点任务

(一)聚焦美丽空间格局,打造区域联动、分区多廊、生态优先的空间体系

1. “分区守线”,构筑新型开发利用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分区,以“三区三线”推动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以县(区)为单元划定主体功能区类型,将巴州区建设为城市化发展区兼农业协调功能(国家级城市化地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恩阳区建设为省级城市化地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南江县建设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通江县建设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平昌县建设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在此基础上,以镇(乡、街道)为单元细化主体功能区类型。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重点保护市域中南部的优质耕地和现状永久基本农田,同步推动流向其它农用地的耕地有序恢复,逐步补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缺口。全市划定耕地面积为2523.58平方千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为2180平方千米,以大巴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功能区和盆中城市饮用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区为主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总面积为1673.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以外,除按规定保留的零星城镇建设用地,以及新增的特殊用地和邻避设施用地外,不进行集中城镇建设和设置各类城镇新区或开发园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为160.60平方千米。

2. “依势划区”,建设农业特色发展格局

打造“三区六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依托市域内地形地貌特征、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北部中山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区、中部低山农牧结合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城郊丘陵三产融合大宗农产品供给保障区为特色的“三区六园”的农业空间格局。北部中山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草食牲畜、核桃、错季蔬菜、药材、马铃薯种源、冷水鱼等山地特色农业。中部低山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茶叶、道地药材、食用菌、水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牛、羊、生猪、土鸡等特色养殖,推动种养加循环发展。城郊丘陵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土鸡、生态果蔬、大宗水产品、加工物流和乡村旅游,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等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按照“两区、五带、八集群、百园区”建设布局,整体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建设。根据区域差异,建设以优质粮食、“天府菜油”为重点的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以巴山肉牛、南江黄羊、生猪、巴山茶叶等为重点的粮经饲统筹发展区。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重点,突出优质、绿色、生态优势,重点在巴州区鼎山、凤溪,恩阳区柳林、尹家,南江县长赤、红光,通江县广纳、铁佛,平昌县云台、得胜等镇,集中连片建设5个优质粮油万亩高产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市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思路,集中打造巴山肉牛、南江黄羊、生猪、巴山茶叶、银耳(食用菌)、道地药材、巴河水产、“森林粮库”8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按照“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建管并重”原则,分级分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

3. “内畅外联”,完善综合交通建设格局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深化“八纵八横四环四航”的“8844”交通体系。强化出川通道、北部山区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南江通用机场,有序推进通江、平昌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实施广巴铁路扩能升级改造,促成汉巴南高铁巴中至汉中段开工建设,全方位迈进“高铁时代”。加快建成镇广高速、苍巴高速,开工建设南三、平仪、通宣开等高速公路。依托机场、高铁站等重要节点,布局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积极发展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高铁快运等多式联运,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路长制”,巩固拓展国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

打通城市堵点优化交通体系,重点对枢纽节点、道路断点、交通堵点进行优化提升。通过连接线建设增强枢纽节点接驳转换效率,通过打通道路断点,完善片区路网微循环,通过渠化、拓宽等措施缓解交通堵点,提升通行效率,优先开辟连接盘兴物流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曾口区块)、巴州工业园快速通道。建设绿色便捷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干线公交+社区公交”系统,打造城市枢纽、重要景区一体化的换乘体系,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公交站设施体系。

美丽空间重点任务

1.水土流失防治与耕地质量提升

采取保育保护与人工辅助修复相结合的修复策略,重点开展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农村环境整治、森林生态修复、耕地质量提升等工作(恩阳河流域上游、鳌溪河流域、南江流域中上游)。

2.土地综合整治

推动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规范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果树苗木逐步上山上坡,将河道湖泊内的不稳定利用耕地逐步调出,实现布局优化。实施建设用地整理,有序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适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对农村零散、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盘活,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对外通道扩能贯通

构建巴中北向对外高速铁路大通道,加快形成“*”(星)型铁路网络布局。建成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开工建设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文旅新区轨道交通(秦巴山地线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着力推动高速公路成网成环,进一步优化完善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提升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联系效率。建成苍巴高速、镇广高速,开工建设平昌至仪陇高速公路,加快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南江经苍溪至盐亭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南江经通江至万源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工作。

4.农村公路扩能延伸

因地制宜推进常住人口30户及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扩大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道深度。实施撤并建制村联网畅通工程,实现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之间通4.5米及以上硬化路,实现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公路成网成环,着力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交通出行需求。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工程,提升乡镇对外畅通能力,助力培育一批中心城镇,实现具备条件的县级及以上产业园、3A级及以上景区(景点)通双车道等级公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新建一批农村公路桥梁,实施一批铁索桥改公路桥项目,建设森林防灭火通道。

(二)擦亮绿色生态底色,营造天蓝水清、土净声轻的山水之城

1.“改善为核”,维持空气质量清新舒适

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大气污染闭环治理体系,协同治理点源、面源和移动源污染。针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时段实施精确治理,实施PM2.5和O3协同控制,开展中心城区夏季O3和冬季PM2.5污染管控专项行动,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天地人空”监测网络体系。常态化开展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和无人机高空飞行监测,实现主城区全覆盖网络监测。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工作力度,确保工业企业噪声达标排放,开展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培训,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加强宣传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

2.“保护为基”,稳固河流水系安全可靠

统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用水需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依法管水治水,建立覆盖市、县(区)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各乡镇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园区内企业用水系统优化,开展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行动,实施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集中供水设施,加快城镇公共供水设施改造,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统筹推进沿河场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污水收集输送管道及改造,提高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落地落实河湖长制“六大任务”,全面深化河湖长制“5+9”重点工作。保障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河湖水生态空间完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3.“源头为控”,保障土壤环境稳中求进

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企业。进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处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农业源头管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农用地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掌握辖区土壤污染现状,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实施成效,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对全市“涉源”受污染农用地环境质量进行补充加密调查。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监管,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利用、处置。

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备案制度,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完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及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管理。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全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收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

生态环境质量保护重点任务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推动移动源污染治理,深化面源污染防治。按时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改造,督促巴州城区津桥湖、北龛寺等10家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气回收设备安装。推进巴州区摇铃村“散乱污”集群66家企业完成整治,整改非建成区燃煤小锅炉4家。

2.优良水体保护行动

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材料制造、制药等行业废水专项治理,完善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通江县大小通江河、通江河开展河道沿线入河排污口调查及规范化整治,铁溪河实施25千米河道生态修复,巴中经开区奇章河约10千米河道实施岸坡修整、植物缓冲带、生态廊道等河道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及沿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优化饮用水水源布局和供水格局,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工作。持续巩固乡镇及以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实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及通江县、巴州区共21个“千吨万人”规模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3.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行动

对巴中市“涉源”受污染农用地环境质量进行补充加密调查,对全市污染地块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生态修复与治理。对南江县原矿区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完成粪肥还田示范区15.5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1万亩。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主体企业8个,集收储、运输、加工、基料化一体化。

4.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行动

推动实施各县(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巴中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信息化监管平台1个。中心城区(巴州区、恩阳区、巴中经开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分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运设施建设项目。各县(区)分别实施乡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运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巴中市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服务于巴中市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处置。

(三)加快转化生态价值、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1. “多元协同”,形成生态屏障保护格局

夯实生态本底,筑牢市域“一屏、一网、多点”生态保护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擦亮美丽巴中生态底色。尊重区域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以城市整体生态格局为骨架的生态修复带,主要承载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生态修复任务。结合生态修复分区及重点区域,聚焦全市生态、农业、城镇主要问题和主攻方向,按照提高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提升生态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部署重点工程。

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5+8”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有序退出位于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加强河湖湿地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提升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巩固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探索划定河湖岸线保护范围和城市蓝线。

构建森林保护体系,科学确定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发展指标。统筹布局绿化造林空间,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原则,规划布局绿化造林空间。提高区域固碳能力,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展以森林质量提升为主的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市域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两岸防护林新(补)植,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恢复为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监测(观测)网络,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环境质量监测频次。全面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完成国家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建设。开展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动态更新应急专家库专家、环境应急物资,有效提升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巴中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启动开展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水生生物本底调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控外来物种引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扎实开展“绿盾行动”、“春雷行动”,推进各类生态环境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大力实施“绿化全川”行动,有效落实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国家储备林“三大工程”,持续推进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主的国土绿化。常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精准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加强检疫执法,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五大攻坚行动。

3.“人民为先”,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持续开展毗邻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联合排查和环境应急演练。围绕周边敏感目标保护措施、环境应急处置措施等情况开展专家指导帮扶,推进企业环境应急“一企一单一案”管理工作,完善风险隐患动态管控清单和处置方案,实现较大及以上风险源企业全覆盖。深入推进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指导园区规范建设一批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完成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修订备案工作。扎实开展“一河一策一图”方案审核,及时整改销号问题,持续完善企业厂界、园区边界及周边水体三级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控措施。

重点开展放射源使用、野外探伤作业、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应用、伴生放射性矿单位以及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启运前监督检查,组织做好重大会议和活动期间以及主汛期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涉核舆情监测,及时、妥善处理信访投诉。强化核与辐射预警监测和应急保障,指导地方配齐配强应急监测设备和物资,定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生态系统保护和风险防范重点任务

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四级产权交易体系。创建红鱼洞、黄石盘国家水利风景区,加快莲山湖等河湖连通及芦溪河、驷马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物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构建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实施外来物种及物种流失监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完成陆生生物、水生物种等动植物区系编目更新,建立物种资源数据库。

2.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采用保育保护与人工辅助修复相结合的修复策略,重点开展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农村环境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修复等工作〔秦巴山区渠江上游(米仓山-大巴山南麓)、通江流域、驷马河流域〕。

3.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采取保护保育和人工辅助修复相结合的修复策略,提升森林质量与耕地质量,改善区域水土保持功能,重点开展森林生态修复、生态管护、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在巴河下游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等措施,建设生长旺盛、林相优良的山林植被。

4.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重点监测生态廊道的断裂程度、人工建设干扰引起的生态斑块阻隔、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覆盖度以及生态空间内人类活动强度等,开发生态综合评价信息系统,集成生态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敏感等多个功能模块。围绕水资源、水环境和水质量安全,加强流域重要支流、重要水源地的水质、生态流量监测。

5.环境风险防范及预警

实施巴中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环境应急资源调查项目。编制全市重点河流和县级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严控流域风险,深化联动体制机制,强化实战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科学防范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对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和尾矿库等污染风险进行排查整治,有针对性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四)立足巴山资源禀赋,发展特色鲜明、协作紧密、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1. “一核引领”,打造产业发展驱动引擎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推动能源领域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巴中天然气、风能、光能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突出应用需求带动、强化头部企业引领,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精细化工赛道,建设川东北能源化工生产基地,为本地和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保障,实现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协作紧密、融合发展的“5+2+3”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部署,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对接成渝西创新资源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巴中转移转化,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落实成巴合作、渝巴合作、达巴合作事项,发挥“绿色、生态、富硒、有机”优势,积极对接双城经济圈科创成果孵化、产业转移需求。

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支持巴中经开区高质量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要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整合县(区)工业园区,构建“一核多区”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全域“一盘棋”理念,按照“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加强市域产业发展协调,因地制宜、差异化布局,逐步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的发展态势,构建“一核引领、一带协同、全域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切入产业细分领域,聚焦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个千亿级、两个五百亿级、一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探索共建园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以产业招商推介、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促进市域内要素流动、高效配置。持续深化与金华合作,以产业为桥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巴中经开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巴州-义乌、通江-兰溪等协作园区建设,承接先进地区园区品牌、管理、开发、运营资源,促进园区发展水平提升。以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分布零散园区的形式,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做强区域产业配套,补齐开放发展和技术创新短板。

提升能级水平,加强耦合协调,建设现代化园区。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做强做优肉类食品、白酒、生物医药、农林等特色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肉类食品加工园、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一批支撑性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探索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建设,谋划推动与天府新区、重庆北碚区等地共建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特色的“飞地园区”。争取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碳中和企业试点示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园区。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和企业能效碳排放绩效评价,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对承载产业集群的主体园区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能级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 “一带协同”,构筑现代高新农业体系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平昌北部、通江南部、南江南部区域为核心承载,按照“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育种、特色食用菌等细分赛道,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坚持“规划引领、资源集成、科技创新、建圈强链、区域协同”,瞄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农林牧结合、文体旅融合”,重构巴中农业经济地理版图。建立巴中农高科创中心,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重点引进国内中药材产业、粮油产业等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农高区科创中心设立集团总部、区域总部、职能型总部,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按“一心两片,一带六园,多基地”的功能布局,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大产业,推动巴中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要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三农”工作“压舱石”更加稳固,继续发展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稳固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培育森林康养、农村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挖掘农耕文化,建设演艺、摄影、绘画等文创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充分获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一路逐绿”,厚植高质发展绿色底色

推进文旅康养产业的低碳发展。深度挖掘绿色资源、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高品质生态康养基地、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文旅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旅游+康养”融合发展。突破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优化景区能源体系,实施电能代替、电气化改造,推动旅游景区用能方式向绿色、节能、低碳方向转变。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步道,开发“零碳”旅游线路,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推行绿色餐饮,发展“全电厨房”,鼓励游客节水节电、参与光盘行动,培育一批低碳旅游景区、低碳旅游酒店。加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综合管控、门户网站、电子票务、信息发布集成化发展。打造新型文化业态,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拓展网络文艺、网络娱乐、沉浸式体验等应用场景。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争取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巴城打造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闲度假后花园会客厅。

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探索“两山”理论实践转化机制。紧抓四川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机遇,以光雾山-诺水河-空山景区为核心载体,着力“商业+旅游+文化”多元场景营造,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立体开发林下空间,发展森林康养、气候养生等新兴经济,培育乡愁体验、户外运动、艺术文创等方面的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精品文旅产品。

发展特色低碳经济重点任务

1.“碳达峰”专项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推广低碳农业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出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工业提档升级专项

以培育振兴“5+2+3”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投入,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发展。

3.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专项

建设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实现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科学有序开发水电,加快青峪口、江家口水库等配套水电项目建设,推进平昌、南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光伏资源开发,推动工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打造农业、交通、市政等领域光伏应用场景,大力实施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绿色项目。

4.文化旅游发展专项

按照“彰显特色、融合发展、功能集成”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红色文旅、旅居养老、康养建筑三大赛道,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品牌魅力,建设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康养小镇、旅游乡村和民宿民居群。持续开展国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森林康养人家创建。

5.生态农业发展专项

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富硒有机农业,推广无化肥、无农药的绿色种植模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自然放养、草食养殖等环保养殖模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6.绿色品牌发展专项

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低碳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链条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健全品牌培育、评价、激励、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名牌产品,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和“天府名品”。

(五)着眼城乡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宜游、舒适便捷、环境清洁的生活体系

1. “品质提升”,构建美丽城乡结构体系

优化城乡布局,构建“重要节点城市-县城-中心镇(副中心镇)-一般(乡)镇”四级城镇体系。推进“一城三区”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实施东强、中优、西兴发展战略。在承载综合服务、发展城市旅游、承接工业产业上既全域布局、一体发展,又优势互补、各有侧重。以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幅提升城市品质、承载能力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以巴中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城为支撑、中心镇为节点的市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根据分类标准将有机更新区域按“更新单元”划分为保护更新区、整治更新区、腾退更新区、存量用地更新区四类,明确其范围及规模,重点实施有机更新,严格落实城市更新底线管控要求,防止大拆大建,形成城市建设新体系。

强化市中心城区“一城三区”交通联系。新建2条巴州城区与恩阳城区之间联系干道、2条巴中经开区至巴州工业园至曾口化工园区快速通道、曾口镇至三江镇至恩阳机场快速通道,优化G542、G347过境公路线型,构建高效便捷的组团联系通道。提升排水防洪防涝系统能力,通过在南江、通江上游蓄水削峰,减轻巴中城市的防洪压力。结合水库调度,在城区河段建堤固岸,使行洪顺畅。同时对城区环山堰、排水沟进行完善和修复,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疏通,结合堤防建设,改(新)建现有排涝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涝水平。

2. “彰显特色”,打造巴山新居优美画卷

突出秦巴特色。坚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特色,杜绝照搬照抄、千村一面。按照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人文底蕴、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基因”,注重古井、古树、古宅、古迹的修缮和保护,注重产村一体、文旅结合,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巴中独有特色。注重村庄规划的关键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绿色生态,体现村落形态,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避免整齐划一、千村一面。个性化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让农村能望山见水、留住乡愁。

推进生活宜居。加强交通建设,解决通而不畅、出行不便、流通受阻等问题。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4G、5G基站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完善农房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农村风貌建设及农房和村庄规范化管理水平,打造现代化宜居新村。

推动发展宜业。继续实施“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推进巴山肉牛“十大工程”、南江黄羊倍增计划,重点在牛羊种源基地、良繁推体系和适度规模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县(区)因地制宜发展通江银耳(食用菌)、山地梅花鸡等产业。坚持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聚焦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巩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质效,推行订单生产、入园就业、保底分红等模式,建立健全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长效机制。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推进“森林粮库”建设,扩面提质重点林粮。

3. “以人为本”,创造优质生活恬逸场景

完善管控导则。强调构建人车分流的慢行友好街道,激发沿街公共空间的交流和活力。通过绿化广场、标识标牌、公交座椅、城市家具、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提升,打造城市街道人性化的U型界面,形成导则示范推广。建设绿色便捷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干线公交+社区公交”系统,打造城市枢纽、重要景区一体化的换乘体系,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公交站设施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明确交通发展目标战略,实现绿色交通分担率不低于70%,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0%。

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形成“一轴四楔、四带多点”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构建两河十湖二十山,优化城市山水格局。将城市划分为千年古镇特色景观风貌区、特色工业风貌区、巴城现代风貌区、红色巴城将帅文化风貌区、兴文现代城市风貌区、绿色工业风貌区、川东北传统城镇特色风貌区等七个风貌分区,针对不同的风貌区,进行整体风格、空间形态及建筑形式的控制,塑造和而不同、品质提升的新风貌。加快推动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有机更新,明确其范围及规模,重点实施有机更新,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

城乡建设重点任务

1.实施景区生态护绿行动

实施景观提升,依托田园风光、自然风情、产业特色资源,优化配置景点设施,建设景观公园、走廊步道,布局景点观赏、体验设施,拓展延伸农业体验、观光功能,构建田园诗意美丽景致。

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广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级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规范设置垃圾中转站。全面开展厕污共治,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

3.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干线公路通、通组路、偏远山区道路改造、集中聚居点环线路建设。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完善农房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农村风貌建设及农房和村庄规范化管理水平。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

推进要素集聚,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工作,集成运用改革成果、创新改革举措,推动城乡要素顺畅流转。坚持生产节约、生活便利、生态宜居,一体化升级改造城乡路、产业路、旅游路、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乡村共建共享。配套完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集成功能配套,优化提升社区服务职能。集聚整合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促进农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浑然一体、融合发展。

5.客运出行优质满意行动

优化城市公交线网结构,大力发展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网约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公交出行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公交运力投放,提升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优化公交优先道布局,推进主要公交走廊公交信号优先,加强对公交优先道的信息化监管和违法行为执法力度,提升公交准点率。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发展,规范客运服务标准,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推进“金通工程”全域覆盖和样板创建。

(六)续脉巴蜀千秋文明,共绘繁华似锦、绚烂多姿、赤诚情感的历史长卷

1. “红绿相融”,传承绵延绚烂巴中文化

承续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深入挖掘红色遗址,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培育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打响巴中红色文旅品牌。按照“红色引领、突出特色”思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数字化展览,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敬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珍存非遗文化,鉴赏巴中风采。加大对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力度。加强对巴中皮影戏、巴中剪纸、《巴山背二歌》、巴中山歌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支持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和表演艺术的传承人开展教学和展示活动,确保文化技艺薪火相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造线上非遗博物馆,让更多人可以便捷地鉴赏巴中的非遗风采。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文化节,建立“碚齐绵巴”非遗联盟,邀请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增强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尊重自然法则,吸取生态智慧。深度挖掘研究巴中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细心探索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理念。将巴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融入康养产业,开发以自然疗养、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康养项目,如森林康养、温泉疗养等,提供生态友好型康养服务,高标建设全龄康养城市,推动康养与医疗、文体、旅游、美食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覆盖全周期、全人类、全过程的康养城市。对现有的国家级旅游景点进行完善,引入生态旅游项目,推广环保旅游理念,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定期举办生态文化节、康养论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文化传承人参与,分享生态智慧,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2.“智旅联袂”,蓬勃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深掘多元文化,点亮特色文旅IP。深度探索巴中市特有的红色文化、巴蜀文化、民间文化、自然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促进各类文化融合互动,串珠成链打造“四龛护城”文旅品牌。充分利用“巴人文化艺术节”、“巴蜀文化节”、“巴中歌会”、“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等重要大型文化活动,宣扬巴中特色。结合线上与线下推广,线上可借助新媒体宣传、开发巴中景区的VR全景浏览等方式,大力吸引游客。线下可与知名旅游企业、媒体合作,推出巴中特色旅游线路,不断拓宽巴中文化IP的传播途径,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精雕文艺作品,铸就传世之作。立足巴中独特文化资源,讲好巴中故事。深入实施“六个一”文艺精品工程,推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和文学、影视、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创作繁荣发展。抓好《小军号》、《周永开》、《我的两万个兄弟》、《刘伯坚》、《晏阳初》等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建立重点剧目选题库和项目库,优化孵化优秀剧本,实施剧本创作扶持计划,推进美术创作工程,保护传承川剧和曲艺,复排经典剧目,大力开展“戏曲进社区”等活动。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建成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提升巴中文化影响力。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艺术节,吸引群众参与,提升艺术鉴赏水平。

深化“文旅+”战略,重构产业生态。结合巴中现有的经济、文化、自然等实际特色,深入推进“文旅+”产业、体育、农业、信息、健康等发展计划,文旅新区、南江县、通江县、恩阳区的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深度挖掘各区县特色,积极推进跨区域文化合作,共建非遗联盟和红色文旅走廊,与其他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线上非遗直播互动,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文化影响力。

3. “多方纵横”,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共筑文化基建,同享巴中之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提质增效和数字文化融合创新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秦巴文化活动中心、巴中博物馆、恩阳区文化中心等项目,并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文化院坝、广场、戏台等功能空间。完善免费开放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建文化品牌。推进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常态开展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支持民营文化实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进县级总、分馆制建设,延伸优质文化资源。协同发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新文旅服务场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借力交流平台,塑造巴中形象。利用成渝经济圈的优势,借助国内大型展会和论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充分展示巴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推广巴中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推出多语种宣传片,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投资者了解并走进巴中,进一步提升巴中的国际知名度,塑造开放、现代的城市形象。

文旅建设重点任务

1.自然景区建设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价值转换的有效路径,深度推进金宝山松湖茶海主题公园、光雾山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南江县小巫峡景区开发建设、平昌县驷马水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开发、米仓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南江光雾和谷国际康养度假小镇、平昌县三十二梁旅游康养综合体等。

2.非遗传承保护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赋能巴中高质量发展。推动米仓古道文化遗址公园、老丝厂“巴城记忆”文创综合体、南江县断渠古人类遗址旅游景区建设、平昌县白衣古镇文旅融合发展、巴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建设项目等。

3.红色文化保护建设

整合资源集成能力,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加快川陕苏区王坪旅游区建设、平昌县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环境提升工程(二期)、恩阳古镇红色研学基地项目、通江县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修缮等。

4.惠民工程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文化阵地基础。加快建设巴中黄石国际文旅城、国家文化专网、南江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平昌县图文美三馆等。

(七)深化改革治理体系,构建全面完备、智慧前瞻、科学高效的政策锦囊

1. 绿色政策丰润,护航美丽巴中建设新篇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绿水青山成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增强绿色金融赋能力度,推动生态产品交易,同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和补偿力度,保障生态产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财税政策:提供财政激励,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动。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激励企业投资于绿色技术和环保项目。设立环保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项目,推动美丽巴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政策: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包括加强大气、水、土壤等各方面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等举措,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金融政策支撑: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美丽巴中建设项目。通过提供低息贷款、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设立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领域。例如,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等,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环保型产业和项目。

2. 增强科技赋能,注入美丽巴中建设新血液

人才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本地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科研基金和奖励,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巴中工作和创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创新平台,增强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育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其成长为创新主体。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园区,为创新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合作机制:制定科技开放合作政策,鼓励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合作研究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税收优惠和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3. 管理创新升级,描绘美丽巴中建设新机制

数智创新: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和噪声等环境指标,及时预警和处理污染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和排放,提升出行效率和舒适度。提供一站式线上政府服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政策创新:整合各类执法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准入制度,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机制创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巴中建设。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治理,同时加强社会监督,提升治理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坚持把美丽巴中建设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重要作用,组织推进美丽巴中建设工作,统筹研究重要规划和重大政策,系统实施重要举措和重大工程,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跨区域、跨部门重要事项,督促检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落实。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要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强日常协调调度,组织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等。市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市、县党委、政府是此巴中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美丽巴中建设部署落地落实。

2. 抓好财源建设,加大多元投入

市、县级政府要把美丽巴中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美丽巴中建设任务相匹配。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政府债券,全面推进美丽巴中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巴中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美丽巴中建设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优先将美丽巴中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和项目库,滚动实施、持续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

3. 增强宣传力度,促进广泛参与

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格局。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做好“巴人艺术节”、“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等文旅节庆品牌宣传,确保宣传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力,讲好“美丽巴中建设”故事。创新宣传内容与形式。深入挖掘巴中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创作一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宣传作品。采用故事讲述、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增强宣传内容的可读性和互动性。拓宽宣传渠道与受众。加强与行业协会、社区组织、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营造全民共建氛围,提升“美丽巴中建设”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便捷的参与渠道和反馈机制,鼓励公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与“美丽巴中建设”的讨论、建议与监督,对公众的合理诉求和建议及时响应与反馈,让“美丽巴中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景和自觉实践。

4. 严格监督考核,推动落地实施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设立专项督查组,采用定期巡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跟踪与评估,确保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强化问责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坚决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对失职渎职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在“美丽巴中建设”中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注重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通过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工作进展、成效及存在问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加强培训指导与技术支持,提升各级干部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美丽巴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