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2-05-11 17:01:30
热度: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近日,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印发《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近日,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印发《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推进“两高”项目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等11个主要任务。推进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机电设备节能改造、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煤炭市场提标改造、工业节能专项监察等8项重点工程。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白银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3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43.3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29.39%,单位电锌冶炼综合能耗下降16.22%,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9.21%,单位电石生产综合能耗下降9.45%;单位铜冶炼水耗比2015年下降29.27%,单位电锌冶炼水耗下降29.97%,单位烧碱生产水耗下降28.6%。

(二)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节水型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已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银光聚银公司甲苯二异氰酸酯绿色设计平台入选国家绿色系统集成项目;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中材水泥、聚银公司、中科宇能、容和集团、天孚实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中天化工、高能新材料、大象能源等7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金龙建材加筋高强纸面石膏板和鑫隆建材、顺翔建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3个产品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华能景泰热电公司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北方三泰、白银铜业公司、华能靖远热电公司入选市级节水型企业。

(三)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率先在全省开展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白银集团第三冶炼厂烟气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基本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民用散煤配送全覆盖,民用散煤配送率达到80%以上,煤炭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管控。完成聚银公司PVC厂离心母液深度治理、赛诺生物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等废水治理项目,白银热电中水深度处理、稀土公司酸性含油废水治理项目建成投运。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聚银公司低汞催化剂替代含汞催化剂,有效降低有毒有害原料使用。

(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累计淘汰水泥产能111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电解铝产能22万吨、铁合金产能3.06万吨、煤炭产能213万吨、砖瓦轮窑115座,为新项目腾出一定能耗空间。稳步推进企业出城入园,华鹭铝业、荣信电材完成搬迁,郝氏炭纤维在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炭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新大孚科技化工公司绿色选矿药剂、宏达精益铝合金新材料公司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利用白银高新区化工园区优势,承接省内危化品生产企业异地搬迁项目,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华实生物科技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一期建成投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开展取缔“地条钢”、打击稀土违规生产、产能置换、水泥企业错峰生产等工作。

(五)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9项,累计完成投资68.59亿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东方钛业依靠专利技术建成国内单体最大的钛白粉生产线,年消纳本地副产硫酸40万吨、电石渣17万吨及废液碱、废盐酸10万吨,形成循环产业链条。白银集团通过开展共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矿山残矿回收、冶炼渣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共伴生多金属矿产资源30万吨,利用冶炼渣回收铜2万吨、铅锌6000吨、精镉600吨。天碁建材公司年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煤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150多万吨加工水泥原料、国标粉煤灰、保温砖等产品。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8.64%。

(六)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持续加大对有色、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白银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型“白银炉”跻身世界先进炼铜工艺行列,“闪速炉”建成投产,实现创新型“白银炉”与现代“闪速炉”优势互补,建成亚洲第一大锌焙烧炉,掌握新型白银炉、新型焙烧炉、低污染湿法炼锌技术、复杂铅锌矿伴生金属综合回收等一批行业领先核心技术,资源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稀土公司实施稀土精矿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采用低温氧化焙烧、盐酸步进式浸出工艺,有效降低精矿处理成本,同时推进资源化利用硫酸镁废水、氨氮废水,氟化工艺改进等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清洁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容和集团应用先进清洗、修复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废旧煤矿机械进行回收再制造,使其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聚银公司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宏达铝型材、中集华骏入围国家试点。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2个。

(七)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白银市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截止“十三五”末,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到130.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2%,提升幅度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谋划储备清洁生产、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三个生态产业项目76项,总投资159.44亿元,昌元化工10万吨重铬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一期、稀土公司稀土三废深度治理、宏达铝型材立体式智能化仓库、工业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建成运行,白银集团湿法炼锌渣及无害化处理、中山管业微纳米涂层材料及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在管道领域的推广应用、大象能源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节能降碳任务十分艰巨。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314.74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6.58%,五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489.41(当量值),增长7.9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35吨标煤,累计下降7.34%,与省上“十三五”分解下达18%的预期性目标有较大差距。随着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银光集团光气化绿色循环产业链、中瑞铝业二期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工业能源消费量300多万吨标煤,工业节能降碳任务与新增能源需求矛盾突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难度越来越大。有色、建材、化工、火电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处于同行业中等水平,与国内能效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骨干企业仍为“一五”和“三线”时期建成的以原材料和重化工为主的企业,其中重工业占比约为97%,有色、化工、火电、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占比约为90%,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两高一资”的产业形态仍然十分明显。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偏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紧密,产业聚集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同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36%,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不强,对现有工艺和设备绿色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三)工业绿色发展动力不足。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4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5户,数量较少,规模不强,新的增长点不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2.38%,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不明显。中小微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总量偏少,占比只有20%,规模普遍较小,对全市工业经济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再生资源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体量小、占比低、牵动性弱,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突出。

(四)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一区六园”废渣、废水等环保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运行不正常。银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于2017年建成后至今还未运行,园区内企业如海普诺药业有限公司、皓天医药化工公司生产的废水无法处置,长期存放,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银东工业园有机废水处理站不能达标排放。景泰正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未运行,刘川工业园区、景泰工业集中区工业固废危废处置项目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目前仍由企业分散处理。园区资源化利用及处理处置设施、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智能微电网等建设相对滞后,承载服务能力较弱。

第二章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是白银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窗口期,在能源消费增长减速换挡、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发展动力逐步转换的新常态下,国家对资源环境管控的导向更加严格,全市经济提质增效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工业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工业绿色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我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省提出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实现梯级达峰。碳达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这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工业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白银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兰西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和兰白都市圈核心城市,黄河资源优势独特,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白银市将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三)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全方位全过程践行绿色理念开辟新路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白银市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率先突破,加大对有色、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带动重点行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开辟了新路径。

(四)国家多种政策叠加为工业绿色发展增添新活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有助于加速构建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体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纵深推进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有助于激活区位及特色资源优势,加速提高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面对的挑战

当前,白银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火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需在2060年前完全实现脱碳化改造升级存在巨大挑战,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白银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省的1.36倍、全国的2.32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任重道远。二是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大。白银市是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点地区,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承接项目大多仍是传统“两高一资”项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业态项目较少。三是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高,产业结构重化的发展路径短期内难以改变,产业间、区域间、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间循环链接不足。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国家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新建项目能源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偏紧,白银市被水利部列入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超载地区并暂停新增取水许可。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整体推进。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全面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凝聚各方共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发挥创新对绿色产业发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转型。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着力提升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制定落实碳达峰方案,促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选择重点行业,建设绿色园区,推进绿色示范重大工程建设,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工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为 2030 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生态产业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清洁生产、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产业产值不断提升,单个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下降完成省上下达任务,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持续提升,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工业领域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升高。

——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上下达任务,有色、化工、建材、铁合金等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继续下降。

——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在重点行业持续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载体,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培育发展本地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力争创建绿色工厂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0个,打造绿色园区4个,建设节水型企业20家。

到2035年,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广泛形成,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表1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结合白银实际和国家省上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要求,积极谋划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工业领域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路径,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

(一)制定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入落实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省工信厅《甘肃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准确掌握全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制定工业领域和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督促白银集团、国电靖远发电、银光集团、中材水泥、东方钛业、中瑞铝业等重点企业制定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重点行业实现梯次达峰,引导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

(二)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

明确重点行业主要碳排放生产工序,提出降碳和碳达峰实施路径。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支持企业实施原料、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降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转化利用、封存等主动降碳路径。

(三)开展降碳重点工程示范

发挥白银集团、银光公司等重点企业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业及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点工程。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实施降碳升级改造,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

二、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绿色生态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加速升级先进制造产业

以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新模式,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和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积极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原材料产业基础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依托白银集团、聚银公司、长通电缆、中天化工、郝氏碳纤维、大象能源等重点企业,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为重点,按照园区化、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采用高新洁净煤转化技术,延伸发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产业链,做优做精煤化工系列产品。

(二)壮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污染防治、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支持优势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平台,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稀土公司、中瑞铝业、宏达铝型材等企业引领作用,构建完善“电解铝-铝型材/新型建材-铝基复合材料/电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稀土耐热铝基复合材料”、“电解锌-纳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机、超细锌粉/涂料-锌空气动力电池”、“氧化钕-金属钕-钕铁硼-应用器件-永磁电机”和“稀土金属-储氢合金粉-镍氢电池”稀土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及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锅炉装备制造/粉煤制备-物流配送-热力供应”等节能产业链;依托刘川工业区特色产业园,发挥稀土深加工产业技术优势和凹凸棒石资源优势,构建“镧、铈稀土化合物-催化净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凹凸棒石材-环保吸附剂/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催化剂/土壤改良保水剂”等环保产业链;以容和集团、亿维变压器、白银风机厂、海佳电泵等企业为依托,培育发展节能高效液压支架、防爆电器、变压器、水泵、风机和污水处理、脱硫脱硝等领域装备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再制造产业,形成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有色冶炼废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工业余热余压、工业烟气尾气、废旧物资等综合利用,打造产品技术先进、集聚效应明显、配套体系健全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绿色化、规模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白银集团、稀土公司、聚银公司、靖煤集团等重点用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大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节能诊断服务、生态环境修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业。

(三)改造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大型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加大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引进一批适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加快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不断完善工业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互为上下游、原料互为支撑、良性循环耦合,引导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使用高效节能先进设备,实施设备运行绿色化管理,加大企业废物利用,加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推进容和集团矿用智能型刮板输送机关键技术提升技术攻关等项目,不断拓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四)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以构建绿色低碳安全能源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四位一体”绿色能源产业链,着力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打造清洁能源开发转化消纳基地。在确保配套“陇电入鲁”新能源规模350万千瓦(风电150万千瓦,光伏200万千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推进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沙漠(戈壁)综合治理+光伏等项目,光伏装机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在景泰、靖远、平川等区域发展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风电企业对已有风场老旧机组实施改造升级,风电装机达到380 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布局清洁能源储能项目,支持储能设施参与电网调峰,推进“源网荷储”试点项目。利用工业副产品熔融盐(储能材料),谋划建设光热发电+熔融盐储能项目,发展高效反光玻璃、熔融盐、光热支架等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低成本绿色氢能源,为氢能应用端提供保障供应。支持企业开展液氢制备、储运、加注、供应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氢能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煤化工综合利用、储能等领域试点示范应用,提高氢能比例。依托丰富的硅晶原材料,重点扶持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孵化一批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培育风机主机制造企业建设主机总装项目,提升风电制造配套能力。引导工业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电力,鼓励工业园区推进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扩大清洁能源电力消纳空间,推进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储能设施建设。

(五)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

进一步深化与航天云网等供应商的合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把云计算、大数据应用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运营、服务和管理各环节。支持高端工业软件和新型工业APP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应用工业操作系统及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工业软件产品的供给能力;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开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推进靖远“5G+智慧工业”信息化云服务综合应用、会宁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有色、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工业行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三、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生产要素投向绿色产业,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循环化工产业基地

以银光集团、靖煤公司、东方钛业、中天化工等企业为支撑,培育壮大硫磷铁钛锂、光气化工、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无机盐化工产业链。以东方钛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链,重点发展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构建形成硫酸—电石渣—钛白粉—钛石膏—绿色建材循环产业链,实施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年产50万吨水溶性磷酸一铵、发挥白银高新区光化产业园、光化氢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优势,以银光聚银公司为引领,打造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光化产业链;依托银东工业园,以靖煤集团为引领,构建“煤气化—硝基复合肥”“尿素—三聚氰胺”“煤气化—TDI”“煤气化—聚酯”煤化工产业链;依托刘川新材料产业园,以中天化工为引领,构建无机氟化工、氟锂电池、含氟精细化学品氟化工产业链;依托银东工业园,以昌元化工、东方钛业为引领,进一步扩大钛白粉生产规模,形成以铬盐、钛白粉为主的无机盐产业链。

(二)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优势,开展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等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长通电缆、郝氏炭纤维等企业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以白银集团为重点,发挥“白银炉”和“闪速炉”炼铜互补优势,实施闪速炉系统产能提升技术攻关,铜冶炼产能达到40万吨/年;释放铅锌冶炼厂两套湿法炼锌系统最大生产能力,实施全系统优化升级,锌冶炼产品产量达到29万吨/年;创新火法铅锌冶炼工艺,铅冶炼产品产量达到3万吨/年。突破提纯脱色、棒晶高效解离、纳米级制粉等凹凸棒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应用领域从生态农业向环境修复、食品安全、轻工业、生物医药、化学工业等高值化产业领域拓展,加快形成凹凸棒石缓释肥、复混肥、保水剂、盐碱地治理材料等农业产业链,凹凸棒石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凹凸棒石基多功能高分子材料添加剂、重金属污染、水处理剂等基础材料产业链,脱色剂、干燥剂等吸附产品产业链,环保涂料油漆等建筑材料产业链,化妆品、日化品等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甘肃宏达精益铝合金新材料公司年产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公司职能装备用超微线材产能提升、甘肃稀土公司年产12000吨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甘肃萃华公司院士专家协同创新基地凹凸棒石产业成果转化产业化、白银丰宝农化公司年产10万吨凹凸棒石改性土壤调理修复剂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有色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凹凸棒石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打造绿色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三)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白银高新区、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以皓天医药、康视达公司、华实生物、应龙公司、京宇新药业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构建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以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为前导、以医药制剂等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沣实生物、海普诺医药为引领,发展壮大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产业,推进沣实生物年产10000吨医药中间体、阿尔法农药原药及中间体、华实生物科技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围绕3.1类药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化学原料药产业,推动皓天医药原料药生产平台建设及骨化醇系列原料药的研发;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以康肽生物为引领,培育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天然药物等生物技术药产业;鼓励康视达公司等企业开发软性亲水接触镜、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液、消毒机、安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产品,引进和研发临床诊断芯片等快速诊断医疗设备,壮大医疗保健器械产业。

(四)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

以煤炭清洁利用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气化为核心,以煤炭转化和污染控制为重要内容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推进靖煤集团王家山煤矿年330万吨选煤厂、甘肃德源盛达公司年700万吨原煤储存及洗选生产线、靖远鸿发原工贸公司100万吨原煤储存新型环保洗选厂等项目建设,减少煤炭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形成以“原煤-洗选-精煤-水煤浆-废水循环-型煤及洁净煤-新型环保建材”的绿色低碳高效循环产业链条,实现煤炭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条,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以煤为原料,采用粉煤加压气化、等温变换等先进节能技术生产合成氨、甲醇、尿素等产品,同时为银东工业园化工企业提供优质氢气、一氧化碳等原料,助推实现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拉长煤电下游产业链。

(五)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脱硫石膏)、建筑垃圾及再生资源等工业资源为原料,发展壮大尾矿/冶炼渣综合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检验检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尾矿浆及冶金渣综合利用、奥斯麦特顶吹处理铅锌渣技术、MF三井炉处理冶炼烟灰等技术的研发,提高露天剥离废石、选矿尾砂和有色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效率;开展粉煤灰提取稀有金属元素技术研究,推广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生产氯化钙等先进技术。推进宏达矿业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及产业优化(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六)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依托会宁、景泰、靖远县境内及周边得天独厚的天然绿色有机农畜产业资源,以原料基地化、产业规模化、加工精细化为方向,从产业链的整体构建和高端环节入手,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加快构建会宁县马铃薯、小杂粮等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景泰县发展主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南部二阴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为载体,依托甘肃长征药业等重点企业,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成药等优势产品,针对甘草、黄芪、肉丛蓉、板蓝根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展传统地道中药材精深加工,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形成知名食品产业品牌;以靖远县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依托,以年转化枸杞鲜果40万吨枸杞深加工产业集群、年产1600万公斤红枣系列产品深加工、12000亩文冠果产业综合发展等为支撑项目,建设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四、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将节能降碳增效作为控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施,持续提升能源消费低碳化水平。

(一)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鼓励铁合金、水泥、化工等行业企业利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严格控制铁合金、化工、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落实水泥等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电动力设备。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加快城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的原则,推进清洁供暖,利用电采暖、天然气供暖、热电联产等方式,逐步代替燃煤散烧。

(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煤炭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填充、全粒级干法选煤节能等技术;电力行业重点推广新型节能导线应用、全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技术、大型供热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互换循环水供热、基于快速涡流驱动及短路识别的电网运行控制等技术;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氧气底吹熔炼、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粗铜自氧化还原精炼、高电流密度锌电解节能等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新型高效膜极距离子膜电解、顶置多喷嘴粉煤加压气化炉等技术;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流化床悬浮煅烧与流程再造技术、富氧燃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节能技术、层烧蓄热式机械化石灰立窑煅烧节能、建筑陶瓷薄型化节能等技术。推动炉窑、电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三)完善能源管理服务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家指导”原则,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并验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培育示范企业,宣传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和管理成果,引导全市用能企业建立并持续改进体系建设。强化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度、执行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落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等执法监察,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及用能设备、差别化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监察。积极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

五、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

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推进昌衍公司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加大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废轮胎常温粉碎及常压连续再生橡胶的推广应用,提高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水平。支持容和集团加强高效无损拆解、损伤检测、体积修复等装备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中瑞铝业30万吨再生铝、中科隆能年产20万吨高端润滑油(脂) 10万吨车辆养护品5000吨炼油助剂、亿成环境重金属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促进太阳能光伏组件、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鼓励海佳电泵、白银风机厂、亿维变压器等企业提高再制造产品能力和水平。利用“5G+”技术,探索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

(二)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

推动工业固废按元素价值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市政设施建设、井下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推动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固废。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重点实施白银集团低品位含锌杂料回收、宏达矿业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利用二期等项目。推进鑫润环保年处理13万吨金属尾渣、中材水泥和寿鹿山水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铜冶炼渣资源利用以及尾渣综合利用及环保治理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加强产业间合作,促进煤炭、建材、化工等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促进固废资源跨产业协同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创建“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加快工业装置协同处置技术升级改造,支持水泥、火电等工业窑炉以及煤气化、烧碱等化工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探索形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废技术路径及商业模式。围绕工业固废生产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分拣加工、高价值废旧物资精细化拆解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柔性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大型成套装备。积极推广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装备。加块推进白银华鑫九和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甘肃恒达环保科技公司10万吨铝灰渣回收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甘肃江秀源煤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洁净环保型煤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煤矸石、煤泥、农作物秸秆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六、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的生产方式,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一)健全绿色设计推行机制

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绿色设计平台,强化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协同关键技术供给,加大绿色设计应用。聚焦绿色属性突出、消费量大的工业产品,制定绿色设计评价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开展绿色设计评价。

(二)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

按照《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鼓励有色、化工、建材企业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的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有色行业实施氧化铝行业高效溶出及降低赤泥技术,铜冶炼行业短流程冶炼、连续熔炼,锌冶炼行业高效清洁化电解、氧压浸出,镁冶炼行业竖式还原炼镁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化工行业实施高效催化、过程强化、高效精馏等工艺技术改造,以及废盐焚烧精制、废硫酸高温裂解、高级氧化、微反应、煤气化等装备改造;建材行业实施煤粉强化燃烧及劣质燃料燃烧、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余热利用(发电)“一体化”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改造。支持企业与兰州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共同开展尾气治理、废水治理、冷却水循环化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转化一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气体净化、有毒有害材料替代及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和成套清洁生产装备。整合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心和“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清洁生产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开展绿色设计能力提升、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绿色产品开发推广等行动,逐步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体系,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推进甘肃稀土公司年产1.1万吨萃取生产线升级改造、白银中天化工装备技术升级清洁生产、靖远高能新材料公司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及产业优化(二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刘川工业集中区创建第三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园区。继续实施污染物削减行动,鼓励有色、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对关键设备进行清洁化改造,淘汰一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设备。加强企业、园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四)加强主要污染物深度治理

严格执行《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标准要求,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治理。有色、建材、火电等行业要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引导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过程污染物治理水平,降低污染物产生量;采用去除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的治理技术加强排放前治理。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新大孚科技绿色选矿药剂、多金属选矿高效开发利用、稀土公司尾液库污水处理和稀土萃取生产线VOCs达标排放等重点污染物治理项目建设。

七、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一)鼓励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

鼓励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基于平台数据,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鼓励工业企业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过程的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过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探索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运维服务水平。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推动成熟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

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检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合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互联网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八、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

坚持高端化引领、智能化支撑、绿色化驱动,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高端化改造

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推进智能化改造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上云上平台,加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做好重点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申报,推动白银集团铜冶炼智能工厂、智慧物流园等示范项目建设。

(三)推进绿色化改造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工业节水型企业。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引导绿色生产,推动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在有色、化工、装备等行业选择领军型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等组成联合体,协同推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评价,培育和扶持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支持中材水泥、蓝天众成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能效“领跑者”和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行动,对重点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发挥重点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工业能效水平。鼓励燃煤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进一步降低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水平,推进火电行业节能降碳。

九、推进“两高”项目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政策规定,对存量、在建、拟建的“两高”项目全面进行排查,建立工作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两高”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推动“两高”项目绿色发展,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一)改造提升存量项目

对于已建成投产的存量“两高”项目,梳理形成项目台账,逐一进行排查评估。对有节能减排潜力的项目,督促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提升,属于落后产能的项目依法依规淘汰退出。对节能、环评等相关审查审批手续不全的项目,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合规性、手续完备性、批建一致性等不同情形,实行分类有序处置,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要求整改。对能效水平达不到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项目,依法依规限期进行停工整改,并督促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力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按期无法整改到位的予以关停退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违规审批建设的项目,坚决从严查处。同时对存量“两高”项目定期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开展节能监察,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企业严格执行惩罚性电价,对主要能耗行业用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常态化监管。

(二)全面排查在建项目

对已开工建设的“两高”项目,形成项目清单,逐一评估检查,实施分类处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格对项目节能、环评等审查审批手续进行复核,对未履行相关审查审批手续、把关不严、落实要求不力的项目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对项目主要产品能效水平进行评估,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照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整改后达到准入值的方可复工。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没有按照规定落实减量替代政策要求的,一律暂停并进行整改。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国际先进水平。

(三)科学推进拟建项目

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政策。对正在洽谈、尚未获批准的项目,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认真分析评估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等政策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对于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项目,按照“减量替代”原则,严格落实压减产能和能耗指标以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主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行业产能尚未饱和的项目,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严格落实节能、环评审查,在能耗限额准入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源消费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引导支持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工艺和绿色节能技术装备,提高能效水平,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技术、高效储能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铅基、锌基多元合金、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片状锌粉、高性能铝板带、高性能铸造铝合金等新材料;加快高纯及稀贵金属提取和深加工技术创新,研发精密硬质合金及深加工制品、高性能金属铍材、铍铝合金等新产品;提升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逆变器到新能源成套装备的完整产业链研发能力,加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锆等为主的陶瓷功能材料,突破陶土精、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精密加工等日用陶瓷加工关键工艺技术,研发生产高效节能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研发液体乳、乳粉类、干酪素及功能性乳制品等高端产品,推动草食畜、瓜菜、林果、马铃薯、小杂粮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

(二)加强主导产业技术攻关

聚焦光气化工、氟化工、铬锰钛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产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PDI)、硅氧烷PC、M-XDI及三聚体、氢氟酸溶剂法生产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加快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大象能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突破。依托康泰生物积极研发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胶原蛋白肽系类产品;以长征药业、陇中药业为引领,加大中成药和功能性保健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支持白银集团、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等重点企业开展高端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电池、光刻胶、高纯度铁基粉、铝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筑等新材料研发,推动煤化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三)推动新兴产业技术突破

充分利用光气资源和光化技术,开展异氰酸酯、碳酸酯、酰氯和氯甲酸酯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含氟农药中间体、含氟液晶中间体、含氟试剂中间体等含氟精细化学品以及六氟磷酸锂、新型电解质锂盐、氟化石墨烯电极材料等氟锂电池新产品研发;利用气动流化塔法生产铬盐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医药级重铬酸钠、电镀级铬酸酐和涂料级氧化铬绿和铬黄产品;加强高附加值的医药农药原料及中间体、香料中间体、化学仿制药中间体、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和化学新药CMO/CDMO、化学原料药新产品研发;利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所现有成果和技术,培育发展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强健康保健食品开发,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探索聚酯一体化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全水溶肥、缓控释肥、多养分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和二甲醚、车用尿素、碳酸二甲酯等新产品。

(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实验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围绕“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3个领域,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发挥大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大力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十一、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

支持企业和园区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的原则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园区,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开发绿色设计产品,鼓励重点用水企业和园区对标国家及省市节水企业标准,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园区。

(一)开发绿色设计产品

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率先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陶瓷建材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工信部发布的绿色设计产品清单为基础,以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为支撑,以稀土公司、丰宝农化、中海建材、恒大陶瓷、新乐雅陶瓷、山川陶瓷、泰瑞陶瓷、金龙建材、诺克保温建材、康宝建材等企业产品为重点,加快提升绿色产品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绿色设计能力,推进绿色设计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促进绿色设计与产品创新开发、技术工艺改进相结合,大力推进绿色设计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培育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

(二)创建绿色工厂

引导泰山石膏、长通电线电缆、宏达铝型材、中集华骏、昌元化工、北方三泰、国凯新能源、金轮针布、康视达集团、寿鹿山水泥、金源面业、品高食品、赛诺生物、沃土科技、长征药业、建伟食用油、祁连雪淀粉等企业分类、分批创建绿色工厂,重点优化制造流程,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材料建设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良好职业卫生环境,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

(三)打造绿色园区

在加快推进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国家绿色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刘川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绿色园区,鼓励平川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省级绿色园区,把刘川工业园区、平川经济开发区逐步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布局。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完善碳排放核查体系。以园区绿色化建设和改造为核心,将绿色化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循环化改造为基础,以绿色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上下游企业有效衔接,重点打造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四)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

倡导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鼓励工业企业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绿色运输体系建设,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形成绿色供应链。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调与协作,发挥核心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优先将绿色工厂纳入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推动有色金属、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五)建设节水型企业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白银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约束,强化用水强度指标管控,开展节水目标责任考核,严把建设项目节水关口,深度实施工业节水减排。以有色、化工、火电、建材、食品发酵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动企业应用高效冷却、无水清洗、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促进节水技术转化应用,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引导白银集团、白银热电、华能靖远热电、靖远二电、北方三泰、聚银公司、祁连雪淀粉等重点用水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持续提升工业企业用水效率,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六)培育节水型园区

鼓励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刘川工业园区等省级园区对标国家及省上节水标准,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培育节水型工业园区。深入分析“一区六园”水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废水排放等现状,综合评估工业园区节水减排潜力,确定节水关键节点。预测和评价工业园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水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节水减排对策,制定节水减排方案,为工业园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督促园区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大力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七)打造绿色低碳人才队伍

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集聚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绿色低碳领域专业技能人才。强化专业型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各方作用,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加快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陶瓷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产学研结合,通过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等方式促进各种绿色低碳技术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开展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以及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公共服务。依托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高端培训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12
  1. 天津市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
    2022-05-09
  2. 《天津市2022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印发
    2022-05-08
  3. 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22-05-08
  4. 潮州市节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2022-05-07
  5. 重庆市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
    2022-05-07
  6.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发布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2022-05-07
  7. 面向苏伊士等招商!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2-05-06
  8. 2022年提案回复: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税赋影响及建议
    2022-05-05
  9. 福建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实施方案
    2022-05-04
  10. 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04-28
  11.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城乡建设节能管理的通知
    2022-04-28
  12. 安阳发改委:安阳市2022年节能监察计划印发
    2022-04-28
  13. 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开封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2-04-27
  14. 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2-04-25
  15. 杭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2-04-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