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2-02-23 13:00:48
热度:

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网讯: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期间,平凉市将围绕大气环

大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

大气网讯: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期间,平凉市将围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等七大领域,谋划了“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145个,投资估算147.58亿元。

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平凉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崇信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围绕“三大行动计划”(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落实“三大减排措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不断提升“三大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环境监管能力、环境保障能力),“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一)认真实施“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全面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4天,与2015年315天相比,增加39天;优良天数率为96.7%,与2015年86.3%相比,提高10.4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77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28.6%;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40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45.0%;6项监测指标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无除沙尘天气以外的重污染天气发生。水环境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5个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优良比例为100%,无劣V类断面水体;15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目标要求,5个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暂未发现疑似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安全稳定。污染减排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0.16%,重大工程减排量4302.96吨;氨氮实际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4.96%,重大工程减排量395.23吨;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7.13%,重大工程减排量3939.00吨;氮氧化物实际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4.60%,重大工程减排量4570.00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均完成了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十三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全面完成,我市考核评估结果为“优秀”。

(二)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立市根基逐步夯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保护的工作职责逐级压实,市县两级都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专题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协调、现场督办相关问题,四大家分管领导按季度督导责任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各自抓好落实。环境监管的能力水平有效提升,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将执法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先后建成了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网、7个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145个监控点位,建立了市级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三)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步伐不断加快。修订了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指标权重提高到了20%,取消了灵台、崇信、庄浪、静宁4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进一步强化绿色考核导向。出台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垃圾焚烧发电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发展绿色煤电等十大产业为牵引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21.7%,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平凉发展的鲜明底色。制定了《平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健全了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体系,为制定规划、项目环评及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支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机电设备22台99.23千瓦,关闭退出煤矿5户81万吨。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省级2019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平凉市取得优秀等次。蓝天保卫战方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90户,辖区76户工业炉窑企业全部实施了深度治理;累计完成燃煤锅炉综合整治1436台4734蒸吨,7县(市、区)均建成民用煤炭集中配送体系,配套二级配送网点200个,完成清洁取暖改造80690户;各类施工场地“六个百分百”扬尘污染管控措施落实率达到98%,7县(市、区)城区道路湿法清扫率达到84.3%,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生活面源网格化管控成效不断提升。碧水保卫战方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泾河葫芦河控源减污达标整治行动,摸排清理入河排口1833个;完成平凉中心城区13.06公里黑臭水体整治任务,通过了国家、省上黑臭水体专项督查和省级交叉监测;实施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4个、县级10个、乡镇67个,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96.4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市共完成225个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68个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68个建制村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98个,关停搬迁规模养殖场(小区)36个,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0.23%;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生态屏障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5.78亿元,拉动各类环保投资42.8亿元,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14个。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方面,完成了平凉电厂、崇信电厂8台382.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了水泥、陶瓷、砖瓦行业工业窑炉脱硫除尘改造工程,以及平凉电厂中水回用等一批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平凉、华亭、灵台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城区燃煤供暖锅炉基本“清零”;完成了全市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或扩容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平凉、华亭、静宁3个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运,全市36个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893公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8万吨;平凉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5%,其他县(市)达到94%以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47.4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67.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8%,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入验收冲刺阶段,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明显增强。

(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坚持将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作为一项底线性任务,不断强化监督管理,集中各方面力量,依法依规推进整改落实。截至目前,第一、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第一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76个问题整改到位73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6.1%;交办的414个环境信访问题全部办结。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绿盾2017”和“绿盾2018”排查出的55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部整治到位。“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746起,罚款5125.09万元,查封扣押26家,责令停产、限产整治57家,受理环境信访案件4415件,办结率达到100%。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的关键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面临挑战看: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水环境质量方面,枯水期泾河、葫芦河流域地表水径流量严重不足,部分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不完善,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压力依然较大;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大气扩散能力差,区域输入性影响大,由于沙尘及高温高湿天气增加,加之城区机动车辆、基建及棚改项目、城乡生活等污染源增多,大气污染因子由单一的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严峻。土壤监管、监测能力较为薄弱,县级土壤环境监测机构专业人员、设备欠缺,土壤环境监督执法、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由于市县两级财力普遍紧困,且缺乏项目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仍然欠账较大,存在生活污水管网未全覆盖、生活污水收集不全和雨污混流等问题。再生水配套管网不健全,利用率偏低。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处置进展缓慢,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短板弱项,乡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对不足。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专业素质均难以适应新时期环境监管工作需要;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力量仍然短缺,监测能力仍未形成,专业人员占比依旧很低,人员、编制数量与所承担的工作量极不匹配。第三方治理市场培育和发展有待深化,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支撑的队伍规模不够、水平不高,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环境监测任务繁重,自动化监测设施和智能化现代化管控平台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四是巩固陇东重点生态功能任重道远。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敏感性并存,自然影响因素长期存在,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部分河道生态基流较难保障、河道水生态状况受威胁等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纵深推进,技术要求和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生态治理与修复难度日渐增大。

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具有难得的战略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一路关注生态保护工作,亲临兰州黄河治理项目点位考察调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当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开展顶层设计,省、市均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工作,建立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和项目库,争取各方面支持政策,推动沿黄地区联动发展,有效放大黄河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从国家战略上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乘势而上、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具有良好的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明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大任务,是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是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重大政策机遇。三是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的发展思路,已逐步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坚决贯彻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立足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抢占生态制高点,循环农业、绿色煤电、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蓬勃生机已然显现。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16亿元,其中绿色、循环、清洁、低碳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7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三新一高”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发展思路,把“绿色平凉”作为首位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生态振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突出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攻坚、环境问题整改“三个重点”,强化执法监管、监测监控、风险防范“三种能力”,补齐污水收集处理、乡村环保设施、固废危废处置“三块短板”,紧盯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的奋斗目标,推动实现全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带动经济持续韧性发展,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

——全面系统谋划,整体统筹推进。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相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相统筹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气候变化应对相统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塬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依法治污。聚焦多污染源综合防控、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用法律手段治理污染,以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着眼改革创新,提升监管水平。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责任落实,多方全民共治。完善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形成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依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年度责任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采取互联网等便捷智能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

三、目标指标

到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碳排放强度稳中有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其中,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农村环保、监管能力等环境质量指标均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值以内,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专栏2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目标指标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