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发布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1-12-21 15:01:10
热度:

《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发布产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 重庆大气网讯:环保网获悉,12月21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重庆西部

产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 重庆

大气网讯:环保网获悉,12月21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目标提出到2025年,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占比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至85%。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对重庆提出的“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指示要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狠抓工业污染治理、交通污染防控、扬尘污染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系统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流域综合整治。

推进净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产业绿色高端发展,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严禁引入过剩产能行业和高水耗、高物耗、高能耗项目。分类改造落后产能,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发展腾挪空间。深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精细化做好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加强能源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关于印发《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发改规范〔2021〕11号

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经济信息委、规划自然资源局,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科技创新局、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级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要求,我们制定了《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经第61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即日起施行,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

2021年12月20日

前 言

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2017年以来,示范区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项目落地,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深层次难题得到化解,一批专项政策落地见效,取得明显实效。同时,示范区努力探索并形成了体现国家要求、重庆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19年度评估结果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0〕888号)要求,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壮大经济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新体系、产业智能化发展新路径、产城融合发展新思路,特编制本建设方案。本方案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

一、总体情况

(一)示范区简况

示范区包括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等5个区域,面积628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现有常住人口40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示范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重庆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2016年获批建设的全国第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统揽,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江津区作为重庆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成为重庆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先后揽获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和食品(粮油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诸多殊荣,形成了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永川区从最初的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产业为主,到后来依托重庆汽摩产业发展机械加工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此后又依托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配套产业,“永川工业”几度辉煌,为促进国家和地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荣昌区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在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大渡口区因重钢而设区,曾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区,重钢环保搬迁后,进入转型发展崭新时期,先后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城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示范区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图1-1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空间位置示意图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说明

——经济增长势头总体向好。2019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5亿元,增长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083元,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3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8元,增长9.3%,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0.6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2019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610.8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234.8亿元,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445家。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3.1%。同时,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检验检测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示范区努力汇聚高端创新创业主体与要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2019年,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31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85家;R&D支出9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增加值3029.2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1件,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7件。

——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2019年,示范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不断增加,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6%;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97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一河一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突出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基本达到300天以上。

表1-1示范区基本情况表(2019年)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一)发展定位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抓住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开放合作,着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将示范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共建先行区、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共建先行区。紧抓国家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厂房、楼宇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主动融入成渝科创大走廊建设,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强化人才、平台、技术三项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合理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产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争取国家和重庆市在示范区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成渝地区其他城市共同开展产业创新合作,促进成渝高端人才和科研院所向示范区汇聚和在成渝地区自由流动。

中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充分发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及江津工业园区、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建桥工业园区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集聚优势,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实体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产业发展支撑和保障能力,努力打造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促的更为紧密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一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拓展跨区域和国际贸易新通道,推进层次更高、领域更宽、空间更广的开放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江津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和口岸及“水公铁”多式联运等优势,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大力促进与川南黔北及周边区域的开放合作,将示范区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打造大平台、构建大产业、培育大集群”取得显著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新产业竞争力更加强劲,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转型与升级协同发展,产业与生态互促并进,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园区发展排头兵、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经济新动力策源地和绿色发展展示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25年,示范区经济发展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19.3万元/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4.4亿元和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3%左右;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成长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到2025年,产业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特征显著,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创新驱动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针对性、实用性和转化率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6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增速分别达到1200家和12%。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占比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至85%。

表2-2示范区发展目标表

(三)推进路径

1.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依托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共建先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通过“强链、补链、建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转型。

2.以技术融合为牵引,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挖互联网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融合技术支撑平台,强化平台支撑功能,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的融合,打造“平台+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3.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强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示范园区、重点园区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载体和主阵地,构建多层次开发园区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构建良好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以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现有产业为基础,结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速布局和发展创新能力强、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程度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

4.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努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努力推动能源产业清洁化转型,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产业。

5.以国家战略为契机,全面促进开放合作。以国家若干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为契机,化战略要求为战略行动,全面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合作,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持续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区域的全方位合作;努力促进与周边城市便捷通勤、产业合作、公共服务共享。加强引资、引智、引技组合、结合,积极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强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努力拓展产业合作发展空间,不断促进更宽领域、更广地域、更深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发展。

(四)建设范围与园区布局

1.示范区涵盖的空间范围

按照“一心四极一轴”的空间布局安排,形成以“一心”为牵引、“四极”为支撑、“轴”串“极”的“心”“极”互动、“轴”“极”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促进示范区整体协同协作发展。“一心”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极”即以江津综合保税区及江津工业园区为主要支撑的江津极、以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支撑的永川极、以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支撑的荣昌极和以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为主要支撑的大渡口极;“一轴”即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的集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为一体的协同协作发展轴。

图2-1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聚焦发展“一心”。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示范园区和高新区战略位势、高校资源、地理区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等产业;全面加强与以成都为重点的四川区域的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在内的合作,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合作共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努力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四极”。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格局态势。江津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消费品、新材料等产业;永川极重点发展汽摩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新材料、大数据以及职业教育等产业;荣昌极重点发展消费品、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农牧高新等产业;大渡口极重点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

协同发展“一轴”。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指向,利用快速交通干线和联线,充分发挥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各自区位优势及其“极”的产业基础,统筹协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先进制造(机械、汽摩配、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白酒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特色轻纺以及农牧高新等产业的联动协作,合力构建和做大做强江津极、永川极、荣昌极协同协作发展的“轴”,助推示范区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园区设置

示范区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示范园区,以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为重点园区,打造“4+2”的园区建设发展格局。

表2-1示范区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定位和分工

三、示范区探索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重点探索示范领域

1.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提升现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搭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完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促进高端创新资源优化集聚,激发示范区科技创新活力,高标准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链条。

2.探索产业集群发展新体系。依托示范区现有产业基础,拓宽产业发展链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固本开新求变、补链强链成群;加快本土核心零部件、核心专利、自主品牌的培育;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产业垂直整合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全产业链集群化的产业体系。

3.探索产业智能化发展新路径。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行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智能化;大力推动智慧协同生产,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示范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以设施数字化、管理可视化、产业智能化、服务智慧化为重点的智慧园区。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集群企业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应用,促进集群企业网络化改造升级。

4.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思路。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示范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统筹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公共管理等空间和设施规划建设,增强示范区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和生态空间承载能力。积极探索优化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的有效途径,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家居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城融合。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加强转型升级,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结合示范区产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分类施策和内培外引并重,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高新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延展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提升传感器等核心器件发展水平,加快智能终端产品种类拓展和档次提升,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聚焦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充分释放联合微电子、英特尔FPGA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等企业集聚势能,加快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方案提供、产品开发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功率半导体芯片、存储芯片、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等应用芯片设计。依托华润微电子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做大现有8寸晶圆生产规模,加快12寸晶圆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针对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平板显示等封装技术,满足我市集成电路产品发展需求。

——智能终端。依托广达、英业达、群光电子、群光电能、敏达电气、雷科电气等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笔记本电脑、手机、打印机、平板电脑等传统智能终端市场,大力引进芯片模组、主板、内存、显示屏等核心关键零部件。积极引进培育智能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服装、智能鞋等可穿戴智能终端,拓展智能路由器、智能插线板、智能感应灯具、智能音箱、智能投影仪、智能机顶盒等智能家居,以及智能视觉、健康医疗、5G智能终端等新兴智能终端产品。

——智能传感器。以汽车、智能终端、装备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车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位置传感器,智能终端用惯性传感器、重力感应传感器和指纹识别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用二维/三维视觉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积极引进培育陶瓷、有机敏感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构建与传感器发展相适应的特种材料配套体系。

专栏1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项目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润微电子12吋晶圆生产线,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光电传输集成芯片及模块封装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光电芯片研究、设计及生产项目,重庆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重庆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科学谷)。

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新型电子元器件科创基地项目,物联网核心设备制造项目。

江津综合保税区:重庆市江津综合保税区大数据存储智能终端半导体制造销售基地+闪存主控芯片研发设计项目。

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时鑫笔电鼠标、键盘生产项目,杨达鑫笔记本电脑外壳、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五)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项目,电脑键盘自动化整装生产项目,电源线、连接器等生产项目,笔记本电脑键盘生产项目,5G通信基站铁塔制造项目,HDI线路板项目。

(六)重庆建桥工业园区:海康威视重庆科技园二期项目,海康威视重庆科技园三期项目,海康威视长江上游总部,里德高清摄像头扩能项目,明鑫海康威视板金件加工项目,萤石生产基地项目,复恒(重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重庆辰淮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2)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依托高新区、江津区、永川区传统汽摩及配套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推动长城汽车、小康汽车、潍柴汽车等现有整车企业加快开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环保汽车。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突破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电力驱动领域重点发展电子控制器、功率转换器、前驱电动机、后驱电机等配套零部件;电池电源领域重点发展电源、能量管理系统、能量回收系统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电控领域集中突破汽车芯片,加快发展IGBT芯片、整车控制系统用CAN总线等用于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组件。

——智能网联汽车。以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化系统互联网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推进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环境感知传感器、车载芯片、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车辆电子控制、激光/毫米波雷达、微机电、自适应巡航、智能动力分配系统、智能紧急制动辅助系统、智能牵引控制系统、智能泊车、智能安全控制、智能车联网系统、远程智能人车交互系统、无人驾驶等智能化核心零部件;创新发展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导航服务、车用基础地图服务等服务和智能汽车的数字应用、娱乐应用、移动智能办公等应用。

专栏2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项目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网联研究院暨自动驾驶示范基地项目,智能驾驶关键传感器及系统产业化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项目。

(二)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

(三)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整车物流基地、零部件仓储物流基地、物流结算中心等项目,越东年产2400万件(套)燃油喷射系统驱动轴、DCT双离合变速器、滑动凸轮轴、前后端堵、工程机械精密配件等生产项目,盖威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科特高端阀门成套装置智能制造项目,屹马汽车排气系统生产项目,松峰年产300万台电摩关重件生产项目,蜂巢易创9AT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项目,蜂巢易创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海洋世纪家电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中交科创STS电动车生产项目(一期),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与示范运营基地项目。

(四)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项目,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动力总成生产项目,车联网、汽车检测实验基地和检测设备生产项目。

(3)高端装备。依托高新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基础,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培育高端装备产品,重点发展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的高端装备产业。

——智能机器人。依托深圳固高、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机器人企业,围绕生产制造需要,引导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结合生活服务需要,加快研发生产用于手术、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依托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测量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等配套产业建设,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增材制造设备。重点发展汽车、电子、食品、纺织等领域专用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光固化成形、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增材制造装备和激光加工装备,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高速堆垛机、智能分拣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检测、装配、物流和仓储环节装备,推进增材制造装备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高档数控机床。依托重庆恒博机械制造、利勃海尔、埃斯维等机床制造企业,以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方向,重点引进大型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企业和电主轴、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主要功能零部件及管件应用软件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高精度齿轮加工机床、高速铣削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快速精密冲压机床、高效攻钻中心、数控激光雕刻机床、高端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等高端数控机床,完善数控机床产业链,提高数控机床竞争力。

——节能环保装备。聚焦固废处理、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以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环保产业重庆基地为载体,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持续壮大固废处理产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培育集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服务供应商。加快发展污水处理产业,构建完善“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总装(产品集成)”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

专栏3高端装备重点项目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型3D打印机研发生产项目,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项目,水处理膜组件项目,含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

(二)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高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基地,3D打印激光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服务机器人项目,高效、低能耗水处理膜组件生产项目,互联网+反渗透智能净水器项目,睿容环保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基地项目。

(三)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雅迪电动摩托车整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一期),星星智能冷链生产基地(一期),科克大型高速电喷柴油机项目,雷德玻璃加工设备、数控机床、门窗加工设备的生产项目,中船智能产业园(一期),领航挂车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实达锟注塑机专用机械手臂及周边自动化设备项目,实信钢模板、钢结构生产项目,浩发农机整机及零部件生产项目,如实道预装式变电站外壳生产项目,新协越年产10万平方米铝合金模板、300套新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生产项目,公鸡数控机床整机及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项目。

(四)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畜牧养殖设备生产项目,重庆荣昌汽摩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智慧环保空气质量大数据监测及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生产项目,智能化动物饲料生产项目,金属结构制造、照明器具制造项目,轨道交通盘扣器材研发生产及智能配送项目。

(五)重庆建桥工业园区:数码模车身功能件智能制造项目,建桥C区先进制造产业园,三峰卡万塔扩能项目,飞灰环保项目,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虚拟固废环保产业园项目,瑞逍科技全固态电池项目。

(4)新材料。立足高新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材料产业发展实际,围绕重庆制造业升级需求,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

——先进金属材料。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加快提升有色金属材料规模化产业化制造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性能铜基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依托中铝高端制造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和新一代铝锂合金材料,满足航空领域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需求;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建筑家居用高性能铝合金及镁铝合金型材、板材,满足国家和重庆市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汽车轻量化和智能终端制造升级需求。高性能铜基材料依托海亮股份、金田铜业、龙煜铜管等企业,重点发展精密铜及管、棒,高精度铜线型材产品,高强高导铜材,电解铜箔,电子信息用超薄铜板带,铜合金引线框架,以及精密铜管、高强高导铜杆等铜材料深加工产品。引进和培育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围绕能源装备、轨道交通及汽车、装配式建筑、高性能机械用钢需求,引进培育高品质绿色建筑用钢,汽车用钢,优特钢,高端不锈钢制品等产品。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围绕新能源、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发展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隔音玻璃、真空节能玻璃、药用玻璃、平板显示用基板玻璃和盖板玻璃。依托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应用于汽车、电子、通讯、环保、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性能耐磨陶瓷、环保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及高端粉体材料。重点打造江津、永川、荣昌三大高端陶瓷卫浴生产基地,积极引进知名陶瓷企业,重点发展瓷砖、洁具、橱柜、浴室柜等生活用及装饰用高档陶瓷产品,推动艺术陶瓷、礼品陶瓷等精品化发展,支持四维卫浴等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加强无碱玻璃纤维先进池窑拉丝等技术研发,加快超细、高强高模、耐碱、低介电、高硅氧、可降解、异形截面等高性能玻璃纤维与制品开发。面向汽车、智能终端等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积极引育其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围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绿色节能、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和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装配化集成式装修材料,智能化部品部件、外围护部品以及防水、防火、节能等功能材料,高品质机制砂骨料。

——新型功能涂层材料。推动晨阳水漆、三峡油漆、南方漆业、瑞恩涂料、大桥化工等企业加大研发与应用,重点打通涂料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绿色环保涂料,着力发展高性能防腐防水涂料、环保型工业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档汽车用金属颜料、高温陶瓷涂敷材料、耐高温抗强碱涂料、磁性热敏涂层材料、医用生物活性陶瓷涂层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前沿新材料。积极培育气凝胶、石墨烯、增材制造等前沿新材料。以硅基气凝胶为切入,加快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气凝胶涂料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气凝胶在建筑、工业保温隔热、吸附净化领域应用场景。加强超临界干燥技术、铝基气凝胶、金属基气凝胶和碳基气凝胶等技术储备,不断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推动现有石墨烯企业加强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工艺改进优化,加快导电剂、导热膜、散热剂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石墨烯在环境治理、节能储能、电子信息、保温隔热等领域应用。聚焦增材制造关键环节,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合金粉末材料、生产级热塑性塑料、光敏树脂等3D打印材料。前瞻布局自修复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超材料等领域技术储备。

专栏4新材料重点项目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大学超瞬态物质装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中冶赛迪钢铁冶金中央研究院及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

(二)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金田铜业有限公司珞璜工业园高端铜基新材料项目,有色金属材料深(精)加工项目(一期),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化项目,重庆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连续玄武岩纤维及其后制品,年产8GW光伏封装材料及制品项目。

(三)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庆澜岩棉项目,渝长顺年产1000万㎡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项目,高强海工铝合金新材料项目,重庆竹加年产15万吨植物纤维项目,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生产项目,江山欧派西南门业生产项目,顺华铝塑板项目,建筑玻璃制品加工项目,CPP食品级流延薄膜生产项目,高档智能陶瓷项目,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项目,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及加气砖生产项目。

(四)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洁净材料生产项目,数字化绿色建筑(荣昌)产业园项目,新型PE管材生产项目。

(五)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三峡森晶复合材料项目,风电片材拉挤项目,F08B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项目。

(5)生物医药。依托高新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针对重大疾病免疫、筛查及治疗的迫切需求,加快完善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药。重点引进培育基于免疫抗体技术、蛋白质重组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开展动物用疫苗产品研发。研究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围绕最新治疗靶点的抗体新药和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和重组蛋白药物。积极探索布局基于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TCR-T(基因修改的T细胞受体治疗法)等基因重组T细胞治疗药物及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细胞生物制品。

——化学药。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一线用药需求,重点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化学创新药以及具备一定技术壁垒或通过专利挑战等方式抢先上市的高端仿制药。

——现代中药。推进中医药种植、加工、科研、制药、流通服务全面发展。充分依托示范区资源禀赋和中药材丰富的基础条件,突出道地中药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布局中药材种植区域,支持企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及生产。积极开展道地中药材加工,构建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快新药系列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医疗器械。聚焦CT、质谱和血液透析等医疗装备,骨科、心血管、神经介入等高值耗材行业,重点发展化学发光技术、QPCR技术、微流控芯片等IVD产品,加大新品种引育力度,加快医疗器械孵化器、工程转化中心等平台的建设进度,积极引进抗原、抗体、酶等上游原材料和化学发光技术元器件、激光器、柱塞泵、采样针等关键部件产业化项目。推动医学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医学检诊系统的研究应用,积极推进医疗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和医学虚拟助理方面的应用,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

专栏5生物医药重点项目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植恩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平台项目,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精准医疗细胞制备中心项目。

(二)重庆江津工业园区:家用检测治疗康复设备,医用血液净化器械项目。

(三)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普康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一期),西南大学生物产业园项目和肠道菌群移植产业化项目。

(四)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化学药一体化生产平台项目,防护服、医用口罩生产项目。

(五)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产业化项目,建桥C区生物医药园,中元汇吉生物科技园。

(6)消费品。依托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消费品产业基础,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工业设计、文化内涵、创意元素在消费品工业领域深度植入,提升消费品工业附加值与文化内涵。立足消费结构升级对生活品质提高需要,运用网络平台拓展营销渠道,壮大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纺织服装等消费品产业。

——健康食品。依托江津、永川粮油生产基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粮油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粮油产业链条。依托江津区富硒土地面积覆盖全域的优势,构建富硒食品产业链条,重点培育高品质、生态无污染的富硒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扩大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和富硒农产品深加工。提质发展江津花椒、江津米花糖、永川秀芽茶叶、永川豆豉、大渡口石猿柑橘、大渡口义渡花椒等地方特色食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白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江小白、金江津等龙头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清香型白酒主产地。依托中国畜牧科技城、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国家生产业基地拓展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等平台优势,积极引入国际国内知名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猪肉制品精深加工,建立屠宰、分割、产品加工、冷链、配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开发冷鲜肉、冰鲜肉、腌腊制品、烤乳猪、熟食、生物制品等加工产品,提高猪肉加工综合效益,打造生猪加工优势品牌。

——特色轻工。推进纸制品产业链集群发展,支持包装企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实现由大到强。鼓励玖龙、理文纸业等企业延长深化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及关联产业,形成聚集效应。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重点引进中高端包装纸制品、理文高端生活纸、书画用纸等产业项目,不断满足新消费需求,提升本地配套水平。

——纺织服装。引进培育一批新兴纺织服装企业,承接沿海地区成衣产能转移和国际快消品牌服装订单,重点打造服装生产加工、服装物流交易、服装研发设计三大产业链,运用互联网,探索建设原辅料“云仓”,破解原辅料快速供应瓶颈,整合与服饰产业链条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面辅料采购、加工、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零售、售后服务等各种业态。推动夏布深加工发展。加强高性能、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大力发展汽车内饰、医疗卫生、新型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专栏6消费品重点项目

(一)重庆江津工业园区:纸制文创产品研发项目、高端家具、智能家居、教学家具等扩能项目,绿色新型家居产品的智造中心,珞璜智能家居生产基地项目,“四面绿针”富硒茶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江津花椒产业城项目,50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中央厨房厂房项目,20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国际消费品工业高峰论坛,江津区德感工业园包装产业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产36000万平方米包装箱项目。

(二)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峰彩印包装项目,石松年产2000吨精酿酒生产项目,隆宇豆瓣、酱油、醋等生产加工项目,江山欧派年产30万套免漆木门生产项目,靖越鑫节能智能门窗生产项目,自嗨锅全球味觉中心暨西南总部基地项目。

(三)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力玻璃西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华兴绿色智能轻量化日用玻璃生产项目,温氏集团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和温氏畜牧荣昌生猪饲料兽药研发生产中心项目,牛羊饲料、预混料研发、生产及销售项目,年产10万吨生物饲料项目,中国西部水暖卫浴产业基地项目,兽药饲料研发生产、电子商务中心项目,高端眼镜设计、研发、体验制造中心项目,风干猪牛肉、酱卤肉制品生产项目,中国西部水暖卫浴产业基地项目。

(四)重庆建桥工业园区:红九九扩能搬迁,禄苑西南总部基地,健能农业食品营养餐精加工基地,恒生科技重庆产业园,筷橙仙智能销售平台项目。

(7)技术服务业。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数字文创、软件开发等技术服务业,构建技术服务新优势,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

——研发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独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内部研发机构法人化,引进和培育主攻专利生产的新型研发企业,积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依托示范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优势企业,新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研发,推动共建研发平台和战略联盟。

——检验检测。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培育力度,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搭建一批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功能的能力强、覆盖宽的新型服务机构。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检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检测等服务。拓展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范围,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从主要为生产结构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服务。

——数字文创。聚焦数字内容服务、影视媒体服务、工业设计服务等领域,突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领域数字文创产品,开拓混合现实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新兴领域数字文创消费品。

——软件开发。立足示范区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软件和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提升容器、区块链、开放运营一体化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能力。加大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的服务软件研发力度,推动基于计算机视听觉、生物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应用场景的软件开发,推进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3D打印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研发。

专栏7技术服务业重点项目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期项目,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西部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融媒体技术云平台项目,西南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项目,重庆工业设计中心,中电(重庆)软件园,华为鲲鹏计算生态重庆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项目。

(二)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港江津港区兰家沱作业区一期改建工程,纳米电子材料检测中心项目,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团结湖大数据产业园区项目,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食品特色产业园创新中心,江津综保区“智慧综保区”系统建设项目。

(三)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控机床公共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科技创新园智慧园区建设项目,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西南影视制作基地,达瓦数字内容制作拍摄基地,爱奇艺文化创意产业园,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西部分园。

(四)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及科技研发平台等建设项目,渝西科技“智湖”项目,荣昌高新区陶瓷科技(科研)成果孵化中心项目(一期),电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项目,畜牧数字经济孵化园建设项目。

(五)重庆建桥工业园区:高新兴车联网产业基地,中威科技西南总部,北京贝能达信息技术智慧地铁项目,重庆诺和科技联合智慧社区项目,联东U谷•重庆大渡口国际企业港。

2.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加强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能级,进一步增强平台功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服务资源,着力打造科技研发、物流、交易、检验检测、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光芯片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及科技研发平台、数控机床公共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全国汽摩产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环保产品交易中心、纳米电子材料检测中心、电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示范区创新平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引领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完善示范区产业创新链条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高端创新药研发平台、中国抗体药物发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西南实时渲染与虚拟仿真共性技术平台、渝西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研发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

——示范区人才培养平台。以示范区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教结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重点推进农业大数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畜牧科技城公共实训职教基地、汽车和数控机床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区域创新基地、职教就业平台计算机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专栏8服务平台重点项目

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

(一)科技研发服务平台: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芯片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高新技术展厅项目。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团结湖大数据产业园区项目。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园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及科技研发平台等建设项目,渝西科技“智湖”项目。5.重庆建桥工业园区:海康威视长江上游区域总部项目。

(二)物流服务平台: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P地块仓库(4栋)。2.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综保区冷链产业园项目,德邦西南总部基地&冷链服务基地项目,重庆远郑温控供应链产业园项目,绿地全球商品(重庆)运营总部基地项目。3.重庆江津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工程,国家现代农业园物流中心项目。4.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物流产业园工程,港桥现代物流园。5.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荣荣昌城乡共同配送中心项目,渝西川南综合物流园项目。6.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体外诊断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基地项目,大渡口区快递物流配送网络项目,恒通国际物流园。

(三)交易服务平台:1.重庆江津工业园区:德感工业园财富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工程,西部食谷智慧园区。2.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昌陶”陶土资源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项目。3.重庆建桥工业园区:环保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全国汽摩产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

(四)检验检测平台:1.重庆江津工业园区:纳米电子材料检测中心项目。2.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控机床公共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3.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项目。

(五)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创新孵化中心项目,重庆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科学谷)。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食品特色产业园创新中心,西部食谷创新创业中心。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大数据产业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畜牧数字经济孵化园建设项目,陶瓷科技(科研)成果孵化中心项目(一期)。5.重庆建桥工业园区:天安T+SPACE创新平台,微企梦工场,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中国宝武集团“三个一”项目,质谱技术研发中心,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二、公共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一)公共研发平台: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创新创业生态园建设项目,医药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项目,双创文化园建设项目,智能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新材料评估与测试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游戏产业园项目。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建筑智慧产业示范园项目,西南实时渲染与虚拟仿真共性技术平台。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创新药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中国抗体药物发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研发服务平台项目,国家级生猪种业育种中心项目。

(二)公共大数据智慧应用平台:1.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智慧永川创新应用项目,渝西大数据中心项目。2.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猪数据资源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项目。3.重庆建桥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项目。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重点项目

(一)人才服务平台: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科学城园区,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区块链与密码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软件外包服务基地建设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菁英人才公寓装修工程。2.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摩产业科教基地建设项目,产教融合区域创新基地,职教就业平台计算机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汽车和数控机床专业人才培养项目。3.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大数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畜牧科技城公共实训职教基地(荣昌职教中心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智能制造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现代农业科教基地建设项目。

(2)优化资源布局,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硬件、市场等资源,实施创业全程精细化扶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加快形成“平台保障、人才汇聚、市场活跃、氛围浓厚”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鼓励示范区龙头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在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拓宽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渠道,通过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新,推动高端人才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师等方式相结合,竭力发挥创新人才优势,增强协同创新整体力量。

——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服务向企业集结、政策向企业集成,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从“种子企业”到“领军企业”的良性发展梯队。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激励科技型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程。引导和鼓励示范区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大力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管理现代化、对外服务常态化的独立法人企业性质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整合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创新资源,承担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覆盖全市重点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知识产权管理提升工程。推行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加大政府采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强校和强所,建成一批版权兴业强势企业和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强园区,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专栏9创新能力提升重点项目

(一)科研院所项目: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医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期项目。2.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西部分园建设项目,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项目。

(二)企业研发中心项目: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科创中心项目,产业互联网+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华润微电子12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植物蛋白及食用油精炼深加工科技项目,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建设项目,精密微特电机生产线工程,重庆智慧科技城标准厂房。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项目。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成电路设计总部基地暨研发中心项目,高性能数据转换器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智能安防设备产业园项目,智能终端代加工及显示器、手机结构件项目。5.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中元汇吉生物科技园建设项目,厦门搏动生物科技项目,重庆富远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仪研发生产项目,中能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建设餐厨垃圾运输处置设备研发制造及运管结算中心项目,中威科技西南总部项目,北京太极区域总部项目。

(三)企业大数据中心项目: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

3.加强集成融合,推进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带动示范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示范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城市。

(1)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联合互动水平。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深入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等环节拓展,逐步向“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转变。支持有条件的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和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各种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制造、营销、物流、售后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及后服务一体化新生态。

——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围绕市场需求,支持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反向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调整和柔性化改造。鼓励服务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品牌营销等优势,开发新产品、新装备,向制造环节拓展,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界联合,打造“平台+模块”“服务+制造”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行业专业性服务平台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发展,鼓励智能化系统集成服务机构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促进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推进工程,通过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智能化,在重点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2)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大体匹配”原则优化示范区规划布局和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公共管理等空间和设施规划建设,提升示范区发展能力,加快产城融合进程。

——加快产城联动。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在示范区工业园区内集中布局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科教等服务机构,配套发展居住、餐饮、购物、文教、卫生等服务业,进而完善示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聚集,带动产城联动发展。加快推动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小镇,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特色产业小镇。

——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管理运营中心,加大基础网络建设力度,加快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全面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园区等领域建设,推进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应用建设。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的载体和平台,使园区管理服务等更高效便捷,加强企业产业培育,打造一流的开放发展新生态。

——打造生态之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为本,保护好利用好生态资源,把生态更好融入城市建设。全力构建生态屏障,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打造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强化道路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打造高质绿色空间,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确保示范区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4.加强产业合作,推进开放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抢抓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机遇,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持续深化开放制度改革,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样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赢新态势,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立足示范区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遵循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参与“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实施,探索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和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加入成渝地区创新基地联盟,共同筹建具有高水平、高显示度、高集中度、高开放度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与有关区域合力推进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联合相关机构组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合作共建异地研发中心,集聚科研人才和研发平台协同创新。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新路径,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合力推动成果产业化。努力发挥高新区核心带动作用和成渝地区其他高新区的产业特色优势,形成“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围绕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区域全产业链和世界级产业集群。

(2)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科技园区,探索“一园两地”“一园多地”合作模式。重点加强重庆高新区国际健康产业谷等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创新链条,推动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积极链接“一带一路”沿线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端资源,推动高端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加快推动中新(重庆)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高新区与新加坡双向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快引入重大合作项目,探索政企合资等合作共建方式,建设新加坡高端人才服务中心、中新科技孵化中心、中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快链接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争取荣昌国际货运枢纽机场进入国家规划,联合比利时列日机场,共建中欧空中货运走廊。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联合泸州港、内江铁路货运枢纽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物流“金三角”,构建“空、铁、水、公”立体多式联运体系,让更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3)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

围绕集成电路,重点加强与欧洲交流合作,将欧洲作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和外贸进出口的主攻方向,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创新基地。围绕智能终端,加强与台湾、新加坡之间的合作,充分释放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带来的发展红利,全力打造“制造+研发”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围绕数字内容、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领域,加强国际前沿技术的展览、交流合作,探索重大数字技术攻关突破。积极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

5.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对重庆提出的“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指示要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狠抓工业污染治理、交通污染防控、扬尘污染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系统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流域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土壤环境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健全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土地用途重要依据。提升农用地环境安全水平,严格保护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农用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强噪声污染综合管理。全面加强声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控制各类噪声污染,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交通噪声管理和控制及工业噪声污染控制。

(2)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净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产业绿色高端发展,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严禁引入过剩产能行业和高水耗、高物耗、高能耗项目。分类改造落后产能,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发展腾挪空间。深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精细化做好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加强能源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深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提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项目式循环生产、企业式循环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率先建立清洁生产体系,提升清洁生产技术开发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深入推动低碳发展,严格执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引进低碳型和服务型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淘汰低端和过剩产能,构建低碳城市。

6.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示范区内外通道建设,推动示范区内外畅联畅通,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

(1)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的内外通道建设,紧密衔接铁路、高速公路和周边省市、区县的国道及省道,补齐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道路短板,形成覆盖整个示范区的“蛛网状”道路网络,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示范区与周边火车站之间的铁路客货枢纽连接道路。加快示范区江津珞璜枢纽型港口和永川朱沱等重点港区建设,推动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津工业园区等园区与港口的连接道路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经济拉动和辐射能力。

(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示范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升级,增强产业升级空间承载力。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园区给排水、供电、供气、干线道路、电视、通信及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以及公交、商贸等外部配套设施,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加强园区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配套。

(3)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网建设,提升通信效率。加大WLAN、5G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完善网络覆盖能力。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改造升级公共基础设施,部署智能感知终端,推进物联网感知系统建设。推动数据处理体系建设,围绕网络数据的计算、存储、交换,引导电信运营商在辖区内部署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逐步形成区域性互联网核心节点。面向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面向特定行业及应用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AI算力平台,以及面向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专业服务支撑平台。

专栏10公共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道路管网项目: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腾大道(三期)工程,高新区拓展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路网(L14、L15、L32、L33、L35路)工程,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高新技术研发园配套路网(L9路二期、A3路、A5路)工程,新宏大道(含青路二期),沿山大道(新图大道),新森大道(凤湖路至高龙大道段)道路工程,金凤隧道,科学城隧道,坪山大道。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福城南干道中段(含桥梁)道路工程。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城大道凤凰湖园区段道路工程,中医院片区道路工程,金鸡路道路工程,华为路道路工程,莲花路道路工程,凤丽路道路工程,凤湖路道路工程,永师路道路改造工程,凤龙大道东延伸段一期道路工程,凤莲路二期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四望山物流园平场一期及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笋桥路延伸段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大同社支路(笋桥一支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一横路(笋兴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福主路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笋同路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笋桥工业区金翠路道路工程,港桥工业园江泸北线港桥西互通连接道工程,港桥工业园港桥新城向阳路道路工程,三教工业园标准厂房南侧道路工程,三教产业园鼎铜路道路工程,三教产业园兴盛路道路工程,三教产业园花滩路延长段道路工程(一期),三教产业园鼎盛路东段道路工程,三教产业园江山路道路工程,三教产业园金鼎大道东段改造工程,三教工业园三板路改造工程,三教产业园欧派路道路工程。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G348园区段建设项目,荣昌高新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绿色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陶瓷产业园新建道路及平场工程,陶瓷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南部拓展区道路及平场工程。5.重庆建桥工业园区:大渡口跳蹬横五路(一期)、横七路东延伸段和横七路西延伸段,新袁茄路南段项目,西小路西线项目,志达路,刘家坝片区路网工程,跳磴南侧Z2路工程,跳磴两横一纵工程。

(二)铁路建设项目: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湖产业园新建铁路专用线工程,港桥园区进港铁路支线,三教园区铁路支线。

(三)港区建设项目: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港江津港区兰家沱作业区一期改建工程。

(四)标准厂房项目: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永微电园标准厂房三期,含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2.重庆江津工业园区:德感工业园包装产业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种陶瓷标准厂房建设项目。

(五)其他基础设施项目:1.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旺龙湖小学,凤凰湖萱花中学工程,港桥产业园港桥新城保障房配套附属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楼宇、中试基地项目。2.重庆建桥工业园区:M36地块新建小学项目,H17地块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

(六)环境保护项目:1.重庆江津工业园区:德感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长江支流大溪河团结湖AB段生态治理先行示范工程。2.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旺龙湖湿地生态保护工程。3.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土地整治项目。

四、园区建设

基于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考虑,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示范园区,以重庆江津工业园区、重庆建桥工业园区为重点园区,打造“4+2”的园区建设发展格局。

图4-1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园区位置示意图

(一)示范园区

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打造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平台和载体。

1.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情况。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2016年获批建设的全国第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高新区发展升级版,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决策部署,赋予了高新区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历史使命。为优化高新区体制机制,高新区直管园拓展为313.5平方公里,包含西永微电园全域,沙坪坝区曾家镇、西永街道、虎溪街道、香炉山街道全域,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走马镇、含谷镇、巴福镇、金凤镇、石板镇全域。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5亿元、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282.1亿元、下降8.9%,社零销售额增长4%,批零销售额增长7.6%,住餐营业额增长10.9%,外贸进出口总值2708亿元、增长17.8%,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5%。全年实现营收2696.8亿元,纳税22.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4.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50件。

发展目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5%以上,聚集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在若干产业领域形成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

重点任务: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三大科学方向”,重点突破半导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关键技术”,加快完善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等科学设施,集聚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等科学机构,构建成果中试熟化体系,助推成果孵化转化;落实本地人才“强基工程”、实施高端人才“全球领航员招引计划”,加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科技企业、高能级企业培育力度,建立以创投资本为主的股权融资体系和以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为主的债权融资体系,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努力推动科技交易,促进科技交流,开展科学教学,全面提升创新浓度;努力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

——聚焦产业生态建设,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力度,提升产业规模,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19个细分领域,确定产业的重点方向、发展思路和目标。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布局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科学谷等平台载体,先进制造产业带布局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大健康产业带布局“生命芯谷”石板组团、巴福组团等平台载体,高技术服务业带布局大学城科技服务大厦、金凤总部基地、科技金融街区等平台载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带动西部槽谷产业蓬勃发展。

——深化开放协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一是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强与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园区的交流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积极推进与四川天府新区合作,共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推进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围绕智能终端、大健康等产业领域,结合重庆高新区智能终端、大健康产业基础优势和成都高新区服务推广优势,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联合制定并落实成渝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二是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持续推进西永综保区的研发设计中心、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依托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合成都高新综保区、四川自贸区等,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科技园区,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加快推动中新(重庆)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建设中新(重庆)贸易投资合作先行区。

主导产业。立足重庆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以建设多元支撑、共生协作、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为核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二是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半导体制造等;三是大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药、化学药、中医药、医养健服务等;四是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优先发展有条件、有潜力的先导性产业,承接前端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2.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

(1)基本情况。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于2017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8年4月23日通过海关总署等8部委联合验收,同年6月28日首批货物通关,7月5日正式封关运行,是重庆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之后的第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批准四至范围2.21平方公里,配套区27.9平方公里。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地处重庆主城南部、绕城高速(二环)以内,是西部地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国际大通道连接中亚及欧洲地区;向东沿长江黄金水道贯穿长江经济带,实现江海联运;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各国。2019年综保区累计签订正式招商协议项目79个,引资额612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06.8亿元(网内77.4亿元、网外29.4亿元)。完成跨境电商及展示展销平台交易额4亿元,完成服务贸易总额3.4亿元。常态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21列,共到发1054个标箱,重载率为95.83%,外贸总占比为32.48%。

(2)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引资额突破千亿大关,跨境电商及展示展销平台交易额达到8亿元,完成服务贸易总额6亿元。

(3)重点任务:

——紧抓枢纽经济发展新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构建内外联动的电商体系,完善江津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虚拟口岸等功能,实现与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并行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富硒农产品、专业市场优势,利用枢纽经济发展机遇,推进电商体系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平台,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有利条件,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网购保税进口等跨境电子商务。以全市消费品工业网销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聚集区为目标,推进消费品工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引导传统工业企业“上网触电”,推动工业企业成立销售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加强网络消费品工业生产,围绕网络消费特点,深挖江津消费品工业的潜力和优势,推动个性化和柔性化生产及产销对接,加大粮油食品、白酒、农产品、纸制品、高端家居等规模生产和网络销售,打造2个以上消费品工业网销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依托交通联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一是保税物流。打造外向型保税物流发展平台,高水平封关运作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开展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分拨。推动集中转、集散、配送、交易、供应链管理等功能的区域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二是冷链物流。将江津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冷链物流枢纽,依托远郑温控供应链等大型冷链项目和双福国际农贸城等大型水果、海产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冷链物流的运营平台,并依托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建设“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班列,布局建设冷链仓库,推动农产品、生鲜产品等冷链物流与配送服务。

——充分发挥重大平台作用,加快建成对外加工贸易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围绕消费品工业、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及智能设备、现代物流、食品工业、服务贸易等六大产业重点,围绕口岸和保税功能完善升级、通关物流效率提升、国际多式联运、临港产业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工贸易,实现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进一步接轨融合,加快建设重庆西北向和南向大通道的重要开放引擎和加工贸易基地。

(4)主导产业。依托已建成的东盟商品分拨中心和全市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围网区内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三大产业:一是保税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进口木材、进口电解铜、有色金属等集聚的大宗商品分拨加工贸易等;二是保税物流产业,重点发展以东南亚、南北美及中东欧进口水果、粮食、肉类、生鲜等为主的冷链加工及仓储等;三是保税服务产业,大力发展以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现代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围网外配套区主要发展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实现网内网外联动发展。

3.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情况。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4月市政府批复管辖面积为33.46平方公里,由凤凰湖、港桥、三教、大数据四个产业园和西部职教基地组成,是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人工智能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工业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十大智慧园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2.3亿元,同比增长7.91%;固定资产投资171.9亿元,同比增长21%;吸引外资5.5亿元,同比增长7.87%;税收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6.94%。同时在2019年度考核等次为“优秀”,经济社会发展量化考核在重庆市11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中名列第3,考核的19项具体指标中有10项指标超过市级要求获得满分。

(2)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400亿元,生产总值增速超过6%,税收收入增速超过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5%。全面建成全流程贯通、全要素投入、全社会协同、全领域开发、全方位服务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3)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大型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城七园”。以长城汽车为依托的1000亿级汽车产业生态城、以雅迪电动车为龙头加快建设100亿级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园、以理文纸业为依托的400亿级特色轻工产业园、以高端数控机床为引领的200亿级中德智能产业园、以晨阳水漆为依托的200亿级环保新材料产业园、以东鹏陶瓷为依托的100亿级智能家居产业园、以中船重工为依托的100亿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和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400亿级大数据产业园。二是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积极拓展数据抓取、清洗、评估、提取、标注为一体的数据众包配套产业链,重点吸纳人工智能+传统客服融合发展项目、互联网后台业务支撑项目、金融后台支撑项目,加快发展大数据应用产业。争取重庆市大数据学院在永川挂牌招生,积极争取建立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基地,承接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人才培育、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互聘等功能。

——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培育高端紧缺人才。加快引进高端教育资源,探索推进与成渝地区优质学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主动承接成渝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提升西部职教城教育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技术技能与定制培养、实习实训与产业配套、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产业信息与优惠政策等制度,为周边地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加快智慧职教共享资源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周边地区共享职教资源和成果。

——推动区域合作开放,构建发展共同体。一是加快推进川渝合作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永川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与泸州、内江、荣昌、大足、资阳等区县建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框架下的川渝合作一体化示范区,打造川渝合作升级版。二是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快承接重庆主城与成都功能转移,完善产业配套服务,推进与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建立产业园区合作机制,积极承接主城区和成都产业转移。三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优势,推动与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开展创新协作,打造“双城经济圈创新联盟”,联合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共享创新资源,共同完善创新生态。

(4)主导产业。依托凤凰湖产业园、软件产业园、职教产业园、港桥产业园和三教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轻工、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六大产业:一是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二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配套产业;三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智能网联汽车;四是特色轻工产业,重点发展纸及纸制品、智能家居、木及木制品等;五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材料、增材制造专用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绿色保温建筑材料等;六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研发服务、软件开发等。

4.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情况。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荣昌工业园区,于2018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17.05平方公里,下辖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三个核心组团,重点发展消费品(食品、医药、陶瓷、服饰)、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农牧高新产业为主导的“4+1”产业集群。目前,荣昌高新区累计入驻工业企业590家,投产企业45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63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9.24亿元,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6.28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7.25%,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2%。2019年,荣昌高新区新发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累计达到72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238家、累计达到517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占比达到87.63%。拥有全市第50家主板上市企业——华森制药、全市首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昌元化工、全球先进陶瓷生产线企业——唯美(马可波罗)陶瓷、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解决人畜共患羊包虫病的生物疫苗生产企业——澳龙生物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动物、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羊包虫病疫苗等研究领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形成以食品、医药、陶瓷、服饰为重点的消费品工业、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农牧高新“4+1”工业产业体系,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800亿元;力争培育50亿级企业1家以上、10亿级企业1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R&D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重要增长极、国家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要素集散的重要节点。

(3)重点任务:

——做大做强“4+1”现代工业体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按照“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要求,把工业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夯实荣昌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平台,积极承接川渝两地产业转移,助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消费品、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农牧高新“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增长极。

——做优有品质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以大数据、现代物流为重点,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支撑能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以大健康和文旅为重点,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建设与一百平方公里、一百万人口的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的服务经济体系,将荣昌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发展。一是推进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取消地区性歧视和不公平竞争政策,打造“泸内荣永”检验检测联盟,建立共通共用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在产品质量、行政执法、市场主体信用等方面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二是联合争取科技部支持,共同发起设立“泸内荣永”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重点投向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1+2+4+N”(科技部+四川省、重庆市+泸内荣永+其他)国家高新区协同发展战略,携手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生态。

(4)主导产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按照“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要求,重点发展消费品、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农牧高新五大产业:一是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医药、陶瓷、服饰等;二是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通用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农牧机械等专用机械设备,大数据智能产业;三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PCB机械制造、原材料(特别是覆铜板)、中高端PCB、下游贴片及封装、集成电路等;四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净水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梯次培育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领域、高成长性新材料;五是农牧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动物基因工程、动物营养研发及产业化、农牧产业加工实验动物及成果转化、大数据应用等。

(二)重点园区

1.重庆江津工业园区

(1)基本情况。江津工业园区是2002年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16个特色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被国家工信部授牌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2012年通过“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评审,2020年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粮油加工)”称号,已形成以德感、珞璜、双福、白沙四大工业园为主体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江津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以瑞士ABB集团、中冶科工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兵装集团、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中粮集团、中航工业、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以群光电子、富彩科技、津油纳米触控显示、精益仪表为代表的一批台资企业;以东风小康、潍柴汽车、铁马汽车、润通动力为代表的一批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以海亮集团、宁波金田铜业、香港玖龙纸业、伟星新材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企业;以德国杜拉维特、江小白酒业、骄王天然产物、三易食品为代表的一批消费品企业,共入驻工业企业2272户,从业人员15.3万人,园区产值达1317.5亿元,产值总量排全市工业园区前三位,园区集中度达95.5%,规模效应日益显著,高度实现集群、集聚、集中和跨越式发展。2019年,江津工业园区规模企业369户,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240.5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1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4.7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5个,合同引资额超1000亿元。

(2)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生产总值增速超过6%,税收收入增速超过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0%。统筹德感、珞璜、双福、白沙四区发展目标,聚力打造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部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重庆市重要的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

(3)重点任务:

——推动消费品产业特色化发展。紧扣“高端”“高质量”两大关键,形成涵盖食用油、食用糖浆及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方便食品、调料调味品、纸制品、纺织品等诸多门类,覆盖面广、结构完整的消费品产业体系。依托园区内现有消费品企业,实施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壮大食品加工链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粮油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加大精准招商、项目促建、新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化发展。依托江记酒庄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白酒研发与酿造、白酒关联产业、白酒原料产业等。提升酒酿造工艺水平,进军洋酒领域,完善白酒产业链,强化“江津酒”品牌宣传和推广使用,全力打造新时代酒城,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渝酒”特色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基地和园区品牌。

——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工程,搭建园区大数据信息平台,对园区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共享,促进园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推动园区大数据信息平台与市区两级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降低企业成本。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优势,围绕“集群化”发展模式,着力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促进装备制造集群规模扩张,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将振兴传统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重点改造提升汽摩、新材料产业。推动东风小康加快研发推出智能网联汽车。依托整车发展,积极引进电子控制系统和智能系统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推动潍柴汽车优化升级,加快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完善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以渝丰线缆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研发智能化产品。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快推进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

(4)主导产业。依托德感、珞璜、双福、白沙工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摩、消费品、电子信息、新材料五大产业:一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二是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汽车后市场服务等;三是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粮油食品、农产品加工、白酒、纸制品、纺织服装、陶瓷卫浴等;四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汽车电子、5G通信设备等;五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墙材建材、涂料、绿色装配式建筑等。

2.重庆建桥工业园区

(1)基本情况。重庆建桥工业园区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于2003年6月18日挂牌成立,总规划面积11.5288平方公里,包括大渡口区八桥镇、建胜镇、跳磴镇区域,分为A、B、C三个功能分区。近年来,园区以“百年建桥,千亿园区”为发展目标,按照“做强支柱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提质传统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动材料产业、消费品工业、汽摩机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85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71.6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9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5.8亿元;现有入园企业11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3家,税收1亿元以上企业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6家。

(2)发展目标。到2025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聚集,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园区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迸发,园区管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5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50家,十亿级企业达到10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

(3)重点任务:

——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升级建桥A区,着力打造总部企业和专业服务基地。依托天安数码城、鑫鹏广场、元石国际等载体,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着力引进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打造总部企业基地。提速金桥片区开发,引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平台,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发展金融、法律、会计、咨询、设计、贸易、人力资源等中介服务,打造高层次、多门类的专业服务基地。提质发展建桥B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优化存量”,推动骨干企业节能减排、智能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加快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发挥国际复合行业龙头作用,建设国家级、市级公共创新平台,巩固其在风电复合材料、新型汽车轻量化材料中的优势,带动引进一批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依托长征重工铸锻制造核心优势,提升风电主轴、风电机架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吸引一批风电核心设备研发生产企业。拓展建桥C区,着力打造战新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推动建桥C区向南拓展,将南海村、沙沱村、红胜村、白沙沱社区等区域纳入C区拓展区,合理规划用地性质,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和生态环保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换代,采用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系统,优化升级生产工艺、供应链,增强企业竞争力。引聚创新型企业、平台,打造小南海创新智谷。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着力引进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研发成果转化;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上市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强化培育、改制、辅导、申报、上市服务。优化提升创新平台,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天安T+SPACE、微企梦工场等创新创业平台孵化能力,培育新的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孵化体系;推进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引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引进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等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在职称评定、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

——促进产业协作。推动产业融合,推动装备制造和信息服务融合,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创新应用;推动现代物流和制造业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加强物流资源配置共享;推动研发设计和制造业融合,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搭建产业联盟,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带动,搭建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联盟,鼓励企业共享研发、技术、信息、物流、市场等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支持企业合作,建立园区企业产品、供应链数据库,搭建沟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要素市场整合,促进企业间产需有效对接。

(4)主导产业。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数字内容等;二是生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环保消费品、环保综合服务等;三是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体外诊断、特色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

(三)园区分工协作关系

依据示范区发展目标,结合各园区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及环境条件等差异,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要求,推动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

表4-1产业园区分工协作情况

五、重点项目情况

(一)总体情况

为更好地实现示范区建设整体目标,将实施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创新能力、公共创新平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等五大领域支撑性重点项目共计184个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技术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领域重点项目共计184个。

(二)分类别情况

1.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项目共68个,总投资439.2亿元,主要包括道路管网设施、铁路、港区、标准厂房、其他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建设等各类项目。

2.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内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项目共43个,总投资373亿元,主要包括科技服务、物流服务、进出口服务、交易服务、检验检测、创新创业孵化等各类平台项目。

3.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内企业创新能力类项目。项目共31个,总投资580.7亿元,主要包括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大数据中心项目。

4.示范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创新平台类项目。项目共23个,总投资123.4亿元,主要包括公共研发平台、公共大数据智慧应用平台等各类平台项目。

5.示范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类项目。项目共19个,总投资62.1亿元,主要为人才服务平台项目。

6.产业培育重点项目。项目共184个,总投资2450亿元,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技术服务等产业类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措施

一是强化示范区主体责任。示范区内高新区及相关区要加强建设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主体职责,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加快示范区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实现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二是建立示范区市级层面协调推进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本建设方案确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协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快落实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措施。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每年开展两次定期督查,并结合工作需要开展不定期检查,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四是建立年度评估制度。有关区政府每年要定期总结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形成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报告。建立动态调整、有进有出的示范区管理机制。

(二)着力优化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不断改进方法措施,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坚持产业培育和项目招引并举、招商与安商并重、扩量与提质并行,紧紧围绕本建设方案确定的主导产业、重点任务,强化招商引资。二是组建和优化专门招商队伍,坚持高频度精准招商。三是对重点产业项目,及时组织专业力量,高规格、多层次、连续性地对接洽谈,切实提高与客商对接的层次和频次及对接促进的精准度,力促项目尽快签约。四是不断优化和提高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对已签约项目推行“保姆式”、“秘书式”、“管家式”全程代办服务,让客商少跑路或零跑路。

(三)强化政策组合运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投资、产业、创新、金融、土地等政策组合运用,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二是加强融资支持。落实好国家开发银行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示范区规范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三是保障合理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探索科学处置和利用示范区内企业废弃闲置厂房的有效途径,利用存量工业设施为产业项目、平台建设提供场地空间。

(四)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增强人才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一方面,实施“鸿雁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紧缺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对重点产业发展采取高端研发平台、高端研发计划、高端人才团队“三高合一”支持方式,着力引进重点创新工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加快引进首席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人才激励。建立“鸿雁计划”专项资金,按照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不同奖励,并对用人单位按照引进人才年薪的一定比例给予经费补助,奖励和补助资金由市、区共同承担。三是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人才服务证制度,为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增强要素供应保障,努力激发企业活力

一是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二是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平台市场化运作,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更充分、更广泛地专业技术平台支撑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示范区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投资和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努力激发企业活力。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产业生态

一是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动力。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本建设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