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1-12-09 11:00:47
热度:

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水安全保障 水利治理体系 温州水处理网讯:近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着力推进“温州水网”建设,形成防洪大通道、供水大

水安全保障 水利治理体系 温州

水处理网讯:近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着力推进“温州水网”建设,形成防洪大通道、供水大动脉、水生态大格局、数字大网络、监管大系统,全面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目标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安全可靠、智能绿色、功能融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科学规范、管控有力、智慧高效的涉水监管体系,全面建成与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适度超前、全省领先的“温州水网”。温州水利现代化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跨越。

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期间,温州水利紧紧围绕 “八八战略”总纲,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行业管理,强化水利改革,保障防洪排涝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十四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起点。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定位,对水利提出更高要求。编制实施好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对于实现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先行市建设、践行“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水利局在总结评估我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建设“温州水网”为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温州水安全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明确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对 2035 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形成《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一、水安全保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水利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和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抓手,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构建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水利各项工作,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防洪减灾能力实现新提升。以“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为抓手,加快强库、固堤和扩排等工程实施,建成鳌江干流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温州城区防洪堤(郭公山段、卧旗山段)、瑞安飞云江治理一期等 18 个重大工程,平阳南湖分洪工程隧洞基本贯通,平阳水头水患治理取得重大成果。开工建设瓯海仙湖调蓄、鳌江南港流域江西垟平原排涝一期等 20 个重大防洪排涝工程,除险加固和改造提升水库 30 座、山塘 199 座;新建加固干堤、海塘 195 公里,三大江及沿海平原防洪(潮)能力和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准确研判、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成功防御“莫兰蒂”、“鲇鱼”、“利奇马”等强台风,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健全水利防汛责任体系,水库、海塘、水闸等重要水利工程落实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要环节。初步建立山洪灾害防御机制,实现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山区全覆盖,2511 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落全部落实“三清单一指标”。建立市级预报预警平台和 10 个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提高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水资源保障取得新进展。瓯江引水、泰顺樟嫩梓水库及供水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瓯江翻水站维修加固、乐清淡溪水库保安加固、苍南云遮水库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新增年引供水能力 1.5 亿立方米。制定鳌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全流域和市县两级取用水控制指标体系,全力做好鳌江流域水量调度。全面完成农村饮水提标达标三年行动计划,提质增效人口达 175 万,规模化供水比例达到 80%以上,农村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水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面貌。以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为重点,实施河道综治、水源涵养等工程,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体系,温州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验收。坚持水岸同治,建成 1714 公里生态河道、59 条市级美丽河湖,其中 25 条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完成 550 座小水电清理整改,全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助推“美丽温州”建设。

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614 平方公里,珊溪水利枢纽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05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市政府印发了《温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对照“三条红线”标准,建立了规划水资源论证、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等制度。积极推进规范取用水管理及节水型载体创建工作,有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府主体责任,水资源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洞头区和乐清市获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命名。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 GDP 用水量逐年下降,“十三五”末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 16.4 亿立方米,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 2015 年下降 42%和 55%。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96。

行业管理迈出新步伐。全面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完成 9 大类 1060 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标准化创标率达到 100%。在全省率先推进水利工程标化工地创建,新开工项目标化创建率达到 100%,瓯飞一期围垦工程(北片)创成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鹿城瓯江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等 6 项工程荣获“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1 项技术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施“美丽水厂+智慧监管”模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智慧管理大厅,加快实现农饮水智慧管控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市政府发布瓯江干流水域温州段全面禁止采砂通告,完成瓯江采砂船舶整治,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实施“数字珊溪•智慧监管”,加强库区执法管理,珊溪水库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获人社部、水利部五年一评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水利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大力探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温州经验”。率全国之先制定发布地市级中型水库、海塘、水闸、农村水电站、农村供水站等 5 类水利工程管理地方标准。创新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660 座水利工程实施物业化管理。在全国率先实施水利设施灾害保险,为全市 1691 公里堤防、206 座水闸、89 座堰坝统一投保,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全市水库、屋顶山塘、重要水闸、泵站、重要堤防海塘和造价 5000 万元以上在建水利工程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出台《温州市水库山塘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压实安全管理责任,确保水库山塘安全运行。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审批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多评合一”审批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 479 亿元。16 项主要指标中,13 项指标已完成,2 项约束性指标和 1 项预期性指标未完成。由于国家对永久基本农田和用海政策调控,部分干堤加固、围垦工程和海塘提升工程建设滞后,“三大江干流堤防达标率”、“一线海塘达标率”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三个指标难以完成。各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二)“十四五”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是温州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锚定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目标,聚焦聚力水利现代化先行市建设,机遇与挑战交织。

1.“国家水网”建设为水利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水网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水利的核心工作,也是水利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温州水网”建设是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之策,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争取将重大水利工程纳入国家水网、浙江水网工程体系,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布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解决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全力构建系统完备、功能协同,集约高效、绿色智能,调控有序、安全可靠的“温州水网”。

2. 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水利发展提出新路径。水利部明确了新阶段水利工作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总体目标,并细化为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重点抓好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和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3. 数字化改革为水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数字化改革是浙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把数字化改革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覆盖到改革发展全领域,牢牢抓住数字化改革赋予水利行业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为实现水利治理现代化探索路径方法、贡献实践成果。

4. 温州发展新定位对水利工作赋予新使命。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新坐标”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战略引领。奋力续写创新史的战略方向,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战略目标,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的战略定位和“五城五高地”的战略支撑,都要求全面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排涝御潮能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5. 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期盼。水安全保障事关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水利从单一的“安全”向“安全+”转变。要将水利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体育运动等相结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水屏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多元化需求。

(三)当前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水利建设,我市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但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候的影响,对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温州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仍然处在加快发展阶段。

防洪减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补短板”、“保安澜”。

三大江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基本构建,但流域系统治理以及统筹解决水灾害的工程措施尚不完备。瓯江支流戍浦江、飞云江干流北岸铁路桥以上及支流金潮港均未达到设防标准。沿海平原排涝能力不足,温瑞、瑞平、江西垟、江南垟、乐柳虹等沿海平原,排涝能力均不足 20 年一遇,乐清虹桥镇和瑞安塘下镇排涝能力尚不足 5 年一遇。病险水库、屋顶山塘除险加固的任务较重,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风险长期存在。部分海塘堤身沉降严重,防潮标准偏低,高标准防潮闭合圈未能有效形成。

2. 水资源保障方面还需要“优格局”、“全体系”。

温州市区及部分县(市)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资源联合配置体系尚不完善,由于上游缺乏控制性工程,部分流域雨洪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跨流域与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强,应对特大旱情和突发状况,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洞头等海岛地区和西部山区用水保障率不高,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民饮用水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县(市、区)现状供水能力不能满足中长期高质量发展需求,尤其是洞头、乐清与龙港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3. 水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惠民生”、“促和谐”。

水在自然生态各要素中的关键性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部分地区水源地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平原河网不通畅,断头河、卡口河依然存在,水体流动性差,2020 年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 78.9%。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相对滞后,农村水环境问题突出。河湖水生态空间被挤占,违法侵占水域和岸线问题依然存在。坚持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以水系综合整治带动区域发展、产业提升理念有待加强,亲水惠民作用还不够显著。

4. 行业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监管”、“数字化”。

水利行业强监管基础比较薄弱,监测感知体系还有待健全,监管载体手段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实现“一屏掌控、一览无余”的目标,水利工程数字化体系建设有待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还未真正实现从项目谋划、前期、建设、运行等全过程闭环管理。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还不健全,对防汛抗旱形势分析、水旱灾害发展趋势研判、工程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拟定和调度风险感知等方面信息系统支撑不足;防汛部署、监测预警、山洪防御、人员转移、工程调度、应急抢险等方面职责不清晰,山洪灾害防御体制机制还待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抢险物资储备与技术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水文测报调度和防汛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水文水资源动态的、全过程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还需完善。全民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水措施不够有力,水资源监管能力不足,全市节水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管理,着力构建完善“温州水网”,打造水利标志性成果,加快形成水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力开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新局面,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性强的重大水利工程,补齐水利工程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治理。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让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牵引,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协同作用,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水资源、江河湖泊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持续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数字赋能,协同高效。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方法,将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等模型方法贯穿于水利数字化改革的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推进业务管理、政务管理、公共服务三个方面的智慧化应用,建设协同贯通智能决策业务体系,高水平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总体布局

着力推进“温州水网”建设,形成防洪大通道、供水大动脉、水生态大格局、数字大网络、监管大系统,全面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温州水网”是以现状河道水系为基础,以海塘、堤防工程为安全屏障,以输水分洪工程为通道,以水库、闸泵等控制工程为节点,以智慧化分析调控为手段,系统构建集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改善、行业管理提升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体系。防洪保安网、水资源配置网、幸福河湖网、数字水利网和水利监管网是“温州水网”的五个组成部分。

——高标准防洪保安网。结合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分区设防、重点保障原则,针对上游山区暴雨洪水、下游风暴潮的突出防洪问题,优化防洪排涝格局,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不断完善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防洪排涝短板和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挡潮标准,提升洪涝风险应对能力,降低水患风险,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健全水患防御体系。

——高保障水资源配置网。以流域上游控制性工程为主要水源,以小型水库山塘和河口水利枢纽为重要补充,以域内域外引调水工程为必要手段,着力构建“全域成网、南北共济,多源互补、丰枯互调”供水安全体系,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供水韧性和应对极端干旱能力。

——高品质幸福河湖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先进水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改善水环境状况、恢复水生态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健康的河湖系统。牢固树立生态理念,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幸福河湖、海塘生态改造、河湖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三江温情孕东瓯,一道廊桥度飞虹,云湖潋滟溯清源,碧波琼岛照海湖,耕读楠溪归故人,雁荡魅影水灵龙,烟雨湿地居榕亭,百里塘河忆乡愁”的诗画图卷。

——高效能数字水利网。通过感知体系、数据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及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水利核心应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全覆盖,建成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政府监管与公众服务并重,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数字水利网。

——高水平水利监管网。按照建设管理并重的要求,运用系统理念,建立健全水利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手段,持续强化对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监管,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构建水利行业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和常态化、标准化、法治化、数字化“三全四化”监管新格局,提升水利监管能力和水平。

(四)规划目标

到 2035 年,基本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安全可靠、智能绿色、功能融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科学规范、管控有力、智慧高效的涉水监管体系,全面建成与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适度超前、全省领先的“温州水网”。温州水利现代化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跨越。

“十四五”期间,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赋能为动力,深化改革创新,多渠道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构建“温州水网”,重塑瓯越水乡,争创水利现代化先行市,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温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江河安澜先行市。进一步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加固干堤 50 公里,到“十四五”末,瓯江、飞云江、鳌江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标,温州城区、县城、乡镇防洪能力基本达到 100 年一遇、50 年一遇、20 年一遇;新增强排流量 500 立方米每秒,沿海主要平原排涝能力达到 20 年一遇;开工建设 200 公里海塘,消除海塘安全隐患,“安全+”交通、文旅、生态示范成效初步显现,海塘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全面推行,奋力打造海塘安澜温州样板、全国示范。山洪灾害预警体系更加完善,洪涝灾害预报预警调度与应急协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应对超标准洪水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饮水安全先进市。进一步加快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跨区域多源互济的水资源保障新格局,实现珊溪-赵山渡、泽雅水库和瓯江引水工程水源大统筹,构成大供水网。到“十四五”末,新增年引供水能力 8 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城市应急备用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一源一备”。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打造丰水地区节水标杆城市。到“十四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 21.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2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16%。县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比例为 100%,农村供水水源稳定,大中型灌区灌溉供水保证率全面达标。

——河湖美丽示范市。三大江及重要支流和平原河网多层级、全覆盖美丽河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进一步加快。珊溪幸福水源建设争创全国示范。瓯江引水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平原河网水系连通、活水畅流工程深入推进,河网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慢行系统、绿道系统全程通达,城乡普及 15 分钟亲水圈。新增水文化载体 20 个,建成水岸经济带 12 条。着力构建全域美丽河湖,全面展现河湖相通、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好画卷。

——水利智管领跑市。加快推进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管理立法,依法治水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域空间管理,水利行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涉水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水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重要河湖岸线监管率达到 90%以上。完善和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实现对江河湖库水文情势的“大感知”、“大集成”、“大分析”,对防汛防台防旱、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大支撑”,构建“监测手段自动化、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服务产品多样化”的水文现代业务体系,全面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水文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水利工程,实现水利全行业数字化;建成温州市水平台,智慧水利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智慧化管理水平全国领先。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