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1-10-10 13:03:49
热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碳排放 气候变化 宁夏大气网讯:日前,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如下:宁夏回

碳排放 气候变化 宁夏

大气网讯:日前,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如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2021年9月

前 言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肩负的共同责任。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区是全国的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通道,稳定着季风界线、联动着全国气候格局,调节着水汽交换、改善了西北局部气候,阻挡了沙尘东进、维护着全国生态安全。“十三五”期间,我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筑、交通、废弃物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城镇低碳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银川市、吴忠市低碳城市试点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不断强化。

为加快推进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按照国家安排部署,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本规划将成为“十四五”我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一)气候变化现状及趋势

1.自然资源条件

气候条件方面,我区位于中国季风区的西缘,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十三五”期间整体气温偏高,高温事件频发、高温日数偏多,且主要出现在中北部;降水偏多,夏季强降水事件频发、降水日数偏多,过程日降水量屡创历史新高;日照时数偏少。我区气象灾害以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为主。

能源资源方面,我区能源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469亿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393亿吨,被列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现有大中型火电20座,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1位;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9%,居全国第5位。我区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丰富,2020年全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44.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18.7%。

水资源方面,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依赖限量分配的黄河水资源,降水年内年际变化极不均匀。全区当地水资源总量11.63亿立方米,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178立方米,国家分配的可耗用黄河地表水40亿立方米。全区地表苦咸水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2%,地下苦咸水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7%。2015-2019年全区平均取水量67.476亿立方米,平均耗水总量36.020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我区新建1座中型水库(同心县马高庄水库)、16座小型水库。

生物资源方面,我区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湿地维管植物52科119属202种、浮游植物8门29科67属,麻黄、甘草、沙冬青、沙棘、沙芦草等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共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7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

2.经济社会概况

“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2020年达到3920.55亿元,实现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0美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8.01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8.96亿元,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973.58亿元,同比增长3.9%。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8.6 : 41 : 50.4,第三产业强势稳定增长。

全区常住人口为720265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901304人,增长14.30%,年平均增长率为1.35%。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678654人,占64.96%(即城镇化率)。

3.能源消费现状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方面,2019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7648.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7%,比2015年增加2210.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比2018年上升1.19%,比2015年上升7.22%。能源消费结构方面,2019年,全区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81.3%,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油品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3.8%,同比增加0.4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4.0%,同比增长0.53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2019年,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量达到833.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9%,超额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28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25.7%。分领域能源消费方面,工业能源消费占比最高,2019年为88%,成为自治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领域。分地区能源消费方面,2019年宁东基地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为41.5%,其次为石嘴山市、占比21%。

4.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2019年,全区二氧化碳排放量17880.18万吨,同比增长7.03%;碳排放强度5.28吨/万元。其中,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1119.01万吨,油品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98.78万吨,天然气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74.28万吨,外省(区、市)调入电力(主要为甘肃电网调入电力)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为1440.63万吨,电力调出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652.53万吨。

(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低碳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加快转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强势稳定增长,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工业规模日益壮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强化“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为5.15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12.05吨二氧化碳/万元,同比下降0.11%。农业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果显著,农作物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14%,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扎实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单位GDP能耗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将年度能耗“双控”目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切实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积极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全区煤品、油品、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81.3%、3.8%、4.0%和10.9%。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推进宁夏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截至2019年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28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5.7%。

城镇化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建筑领域,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为56.2%;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截止2019年底,累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约232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配建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不断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推动建设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交通领域,深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银川市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方式中的分担率为34.15%,固原市公交都市创建取得显著进展;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积极促进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公路建设防灾减灾标准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增强了公路寿命周期内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强。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精准造林“四大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面积稳步增长,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8%,石嘴山市跻身国家森林城市,中卫市、固原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永宁县、泾源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全面开展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全区湿地总面积稳定在310.8万亩,160.05万亩主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不断加强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平台、数字无线通信系统和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实施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项目,森林病虫鼠(兔)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试点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强化。银川市、吴忠市获批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了利通区中华、上桥、永昌等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以吴忠三中、吴忠九小等为代表开展了低碳示范校园创建工作;组织了金积工业园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经济开发区、伊利乳业、锦和星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工作,绿色低碳试点示范的带头引领作用逐步强化。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积极开展气候监测,智能化气候业务工作初显成效。初步构建了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开展了森林、草原、水体、农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监测、预报和评估,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53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效益明显。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作物病虫害、蔬菜病虫害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等基础监测预警工作稳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水资源配置保障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和农田防洪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移民适应试点工程成效显著,实现了保护生态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三)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落实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动美丽新宁夏建设的重要阶段。“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更加凸显,经济加快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我区构建清洁能源等九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绿色制造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能源革命深入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置能力会显著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终端能源利用的电气化技术、电力生产中的深度脱碳技术、生物质制氢造气发电技术等会得到规模应用;以特高压直流输电、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氢化工、零碳建筑为主的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国家支持我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更加凸显。

同时,“十四五”推动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能源结构偏重。2019年全区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81.3%,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10%左右,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等影响,“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高碳化的能源结构将为能耗“双控”和碳强度控制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我区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控制工作受到宁东基地的较大影响,宁东基地“十三五”期间碳强度控制目标完成度欠佳,且到“十四五”末期宁东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将新增布局建设190万吨/年煤制烯烃、4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新上高耗能项目将显著拉高全区的能耗强度和碳强度,进一步压缩我区的能耗空间和碳排放空间。

二是产业结构偏重。我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加工转化和战略储备基地,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碳排放特征明显,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高于其增加值占比,对能耗总量的影响远大于对增加值的贡献。同时,由于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工艺受到环保要求限制,以及未来落后产能退出、先进生产线建设均面临时间需求,短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支撑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区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已具备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规模,相较而言现代服务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因此近期三产结构优化调整的空间有限,短期内全区缺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增长动力。此外,宁东基地在为我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力量的同时,也极大压缩了能耗和碳排放空间,有效协调宁东基地经济发展与节能降碳、推动宁东基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是生态总体脆弱。我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显著的生态战略地位是我区的优势,也为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将成为摆在我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减缓与适应并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和碳中和行动,加强非二氧化碳管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入开展试点示范,不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能力建设,深化交流合作,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减缓与适应同步推进。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增加碳汇等措施,遏制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提高我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注重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稳步推进。(以上指标待生态环境部正式下发后确定)

三、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一)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开展全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科学合理确定达峰目标,识别达峰关键因素,明确碳排放达峰的重点任务和具体项目,绘制宁夏回族自治区碳排放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开展碳达峰行动。探索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碳中和研究,形成全区碳中和目标愿景、路线图及行动方案,选择典型区域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创建,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愿景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宁夏样板。

专栏1: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推动银川、吴忠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争取率先达峰;推动全区部分高耗能行业尽早达峰。“十五五”时期,推动全区大部分地市碳排放总量保持稳定并争取达峰;推动全区煤炭消费尽快达峰、重点领域及行业基本实现达峰,全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稳定。到2035年,确保全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能源清洁转型基本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加成熟,形成低碳生产和生活模式,为有效支撑全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鼓励重点区域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碳排放达峰及碳中和行动,明确重点区域的达峰目标,绘制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强化率先达峰的配套措施。

专栏2:重点区域达峰行动

宁东基地与自治区同步达峰:加强对宁东基地的重点碳排放企业(国能集团宁煤公司、宝丰能源、中石化长城能源、神华国能宁夏煤电鸳鸯湖发电、神华国能宁夏煤电、京能宁东电厂、和宁化学、枣泉电厂和马莲台发电厂)的碳排放管控。从能耗总量控制和宁东基地煤化工发展方向等角度,对宁东基地“十四五”初步规划的项目进行严格评估,有规划有步骤地上马新项目,坚决杜绝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为煤化工下游行业留出能耗空间。

银川市率先达峰:重点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做大做强光伏制造产业,形成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企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彻底“脱钩”,协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固原市、吴忠市尽早达峰: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驱动,广泛布局新能源项目,打造红寺堡区光伏产业园、风电、光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基地,深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合理制定清洁能源利用率目标,稳步提升清洁能源电量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本地清洁能源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外地消纳体制机制,全力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加快项目接入,促进各类清洁能源实现大跨步发展,积极推动形成规模化清洁能源外送能力。

中卫市、石嘴山市不晚于自治区达峰:做好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以平罗县首朗吉元冶金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综合利用项目为试点,打造区域工业废气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成效,建设中宁县、平罗县前进农场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围绕风能、光能等新能源产业,高标准建设中宁光伏基地和贺兰山、香山平价风电基地。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石嘴山市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试点成效。中卫市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引导重点部门和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明确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碳排放达峰年份和达峰目标,加快推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碳排放达峰,推动形成重点部门和行业碳排放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区内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高耗能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碳排放达峰研究,明确企业碳排放峰值目标和达峰路线图。

(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低碳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结构改造攻坚行动,以单位产值碳排放作为行业格局构建的指引,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1],控制“高碳低效”行业的扩张[2],严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低的行业新增产能,严控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火电等高耗能行业及重化工业产能过快增长,依法依规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电石、焦炭、化肥等行业落后产能,支持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资本运营、战略转型、搬迁改造等方式压缩产能。实施技术改造攻坚行动,修订完善传统工业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十四五”期间每年滚动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智能改造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工程,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企业上云、设备联网。

专栏3: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工程项目

冶金行业:推动装备大型化、智能化、密闭化,实施晟晏实业系统自动化改造、滨河集团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建龙龙祥钢铁冷热轧板材管材产品结构升级、昆仑高科特殊合金产业循环经济升级改造等项目。

化工行业:围绕关键工艺提升、绿色循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实施金昱元化工搬迁改造升级、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惠农精细化工产业园、英力特化工电石技术改造等项目。

纺织行业:重点延伸纺织产业链,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实施宁川置业20万锭纺纱织布、恒丰集团50万锭纺纱、固原市百万锭棉纺纱基地、红寺堡现代纺织扶贫二期建设等项目。

生物医药行业:推动医药工艺装备和质量控制改造升级,增加制药制剂品种,培育医用卫生材料及医疗器械产品,实施泰胜生物化学原料药和制剂及医药中间体、太阳山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宁夏生产基地等项目。

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粮油类、畜禽肉类、乳品类、葡萄酒类、枸杞类、果蔬类绿色食品;引进和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集聚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探索利用太阳能资源、高温核能等制取的低碳氢耦合煤化工,部分替代煤制灰氢;超前部署高效CCS以及二氧化碳驱油等CCUS技术的前沿性研发,推动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高附加值烯烃、甲醇等化工产品;鼓励制定煤化工行业达峰目标及达峰行动方案。

专栏4:特色优势制造业重点工程项目

绿色食品:实施蒙牛乳业乳制品加工、伊利乳业高端乳制品扩能、西夏乳业乳制品扩能、中桦雪中央厨房及粮油制品生产、原州区马铃薯制品综合加工产业园等项目。

现代煤化工:实施宝丰能源煤制烯烃、C2-C5综合利用制烯烃,鲲鹏清洁能源乙二醇、国能宁煤煤基新材料等项目。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加快发展光伏制造、风电制造和清洁能源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氢能制备、存储、加注等技术开发,积极培育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先行发展,打造银川市光伏和电子信息材料、石嘴山市稀有金属、宁东基地化工新材料和高性能纤维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推进钽铌铍钛稀有金属、铝镁合金、特殊合金等精深加工,延链发展高分子材料、碳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重点发展智能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高端铸造、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液压泵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水轮机叶片铸钢件、高铁零部件、新能源装备、高性能轮胎规模生产,打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高端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

专栏5:战略性新型产业重点工程项目

清洁能源:建设1400万千瓦光伏和4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隆基乐叶科技年产3GW单晶电池、矽盛光电4GW单晶硅棒硅片、中车株洲风机装备制造、威力传动高精密传动设备、金晶科技太阳能光伏轻质面板、日盛高新氢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新型材料:实施晓星集团氨纶及聚四氢呋喃、泰和新材绿色差别化氨纶和高性能对位芳纶、中色东方稀有金属研发生产、中泰新能科技锂电池负极材料、中镁镁业新能源汽车配套及镁合金材料深加工、信广和芳纶原料、恒力生物高档尼龙基材、正威国际再生铜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推广精益制造、柔性生产和智能装备,实施维尔铸造智能制造产业园、银川新松物流及特种机器人智能制造、奥帕航空技术无人机生产、金智智能科技数控机床、泰坦智能工业机器人生产、神州石墨烯大飞机轮胎及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二期等项目。

电子信息制造业:实施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终端产业园、鑫品盛电子材料工业蓝宝石、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大硅片、时星科技氰化铝陶瓷基片及元器件、众乾新能源锂电池、康佳银鑫汇智能电子产品、海力电子新一代纳微孔结构铝电极箔、钜晶源压电氧化物晶体、艾威鑫柔性线路板精密电子、罗普特高清摄像头及芯片等项目。

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工程:实施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工业3D打印核心软件开发、工业APP服务平台、共享工业云等项目;建设园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推进22个工业园区智能化改造;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及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全产业链的支撑力度。构建“节点+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宁夏从物流“末端”到物流“终端”的转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及信息服务业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推广第三方节能环保咨询治理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项目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企业发展柔性化定制和共享生产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运维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远程维修、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服务标准化品牌化行动:完善生产性服务行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引导协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应用标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培育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打造一批优质服务品牌。

会展经济培育行动:提升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宁夏国际现代农业科技博览会、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银川(国际)奶业暨农牧机械展览会、中卫云天大会、固原冷凉蔬菜节等现有品牌展会数字化水平,扩大办会规模和影响力,引进国际肉类产业博览会等适应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展会活动。

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行动: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行动:集群集约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检验检测、技术推广、数据处理、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培育建设5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药残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绿色种养模式。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三园同建,集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和郊野公园,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综合园、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领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各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达到100个。

(三)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建设,对未列入国家规划的煤化工、石化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对钢铁、铝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炼化、焦化、电石、铁合金等新、扩建项目实行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深化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利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电力装机力争达到4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30%以上。加强地市政府能耗“双控”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对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市级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市实行区域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完善节能预警和监管机制。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限制新上燃煤项目,新建煤耗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煤炭梯级利用。加强散煤清洁化治理,深挖工业散煤治理潜力,因地制宜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煤改氢”“煤改生”改造。严格控制新建、扩建燃煤火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继续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广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改造和超低排放环保技术。控制供热行业煤耗水平,持续撤并淘汰分散供热燃煤小锅炉房。进一步推进热电联产发展,新建热电联产项目优先采用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循序推进燃煤发电转型,降低煤电资产搁浅风险,将煤电功能逐步从电量型电源向电力型电源转变,主要发挥适量调峰、辅助服务、保障灵活性和可靠性等作用,平抑清洁能源与负荷波动。到2025年,全区煤炭产能控制在1.4亿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煤炭消耗下降15%,燃煤电厂平均供电标准煤耗降低到300克/千瓦时以下。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开展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在红寺堡区、中宁县、宁东基地、盐池县等地规划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充分发挥风、光资源多能互补优势,鼓励利用风电场空闲土地建设风光互补电站。积极在建筑屋顶、工业园区等场所探索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光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创新实施光伏+工业、光伏+商业、光伏+校园、光伏+社区、光伏+公共设施等五大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户侧光电应用比例。“十四五”期间,建设14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有序发展风电。加强风电项目前期规划管理,开展风能资源评估,提高项目开发前期工作质量。在吴忠、中卫、固原等风能资源丰富区域,统筹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稳步推进集中式平价风电项目建设。在风能资源适宜、靠近负荷中心区域,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分散风能资源开发。启动老旧风电项目技改升级,重点开展单机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机组技改升级。鼓励企业对贺兰山、太阳山、香山等区域老旧风电场实施“以大代小”更新升级,提升优质风能资源利用效率。探索采用高塔筒、大功率、长叶片风机及先进技术发展低风速风电,进一步挖掘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十四五”期间,建设450万千瓦风电项目。

加快发展氢能。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我区氯碱化工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建设,开展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氯碱制氢,打造低成本氢源生产基地,探索开展储氢输氢及氢能综合利用等技术联合攻关。合理优化加氢站布局,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城市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叉车及加氢站等示范运营。到2025年,力争建成1座—2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积极支持银川市率先开通1-2条示范公交线路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并逐步扩大到银川都市圈城际间氢燃料电池客运车示范运营。

专栏7: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

以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为重点,依托自治区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聚集优势和石油化工产业基础,试点建设制氢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发展低成本绿色氢源。在技术、工艺尚未成熟时,可在“十四五”期间开展示范工程,建立起制氢、储氢、输氢的全过程建设、运营体系,探索新能源的电解水制氢、制氧耦合煤化工的方法方式。加快建设宝丰能源20000标方/小时、国电投1000标方/小时、京能发电2000标方/小时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强化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融合应用模式。在可再生能源电价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深度实现绿氢、绿氧与煤化工的耦合。加快推进宁夏化工行业绿氢替代灰氢进程,结合煤化工厂碳捕集工程,利用绿氢与捕集的CO2制备甲醇,替代部分煤制甲醇产能,减少煤耗及碳排放。将绿氢用于合成氨产业,逐步替代现有合成氨工艺。

积极发展其他新能源。做深做细做实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水电站早日立项、早日开工,为建设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奠定基础。加快开工建设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库体工程。积极拓展生物质能利用渠道,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全区地级市全覆盖,适时启动银川等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扩建;在引黄灌区和宁南山区农林生物质资源较丰富区及畜禽养殖大县(市),启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工业供热和民用采暖等领域推广应用。加快地热能资源勘查,利用干热岩、地源热泵等技术推进地热资源在城市供暖、健康旅游等领域的利用。

提升清洁能源存储消纳能力。在电网保障消纳的基础上,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途径,统筹负荷侧、电源侧、电网侧资源,构建电源、电网、用户、储能各类市场主体共同承担清洁能源消纳责任的机制,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也实现高水平消纳、高质量跃升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设施配套发展,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交通、农业等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力争到2025年,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7.9%以上。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