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长江大保护视角下鄱阳湖湿地保护的研究思考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1-08-16 09:00:35
热度:

长江大保护视角下鄱阳湖湿地保护的研究思考长江大保护 系统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境修复网讯:摘要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典型通江湖泊,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浅水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2003年

长江大保护 系统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环境修复网讯:摘要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典型通江湖泊,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浅水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2003年来,受长江与鄱阳湖之间“江湖关系”变化影响,加之流域区域人类活动干扰,鄱阳湖湿地退化特征明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综述国内外研究文献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梳理了鄱阳湖湿地保护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思路。从确立恢复和保护目标、揭示湿地演替驱动机制,构建系统恢复和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未来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宏观与微观结合、过程与格局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热点与空缺结合等角度提出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以期为鄱阳湖湿地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一、研究背景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典型通江湖泊,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浅水湖泊和承载大量珍稀物种的国际重要湿地。2003年以来,随着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江湖关系”发生变化,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入侵种增加、湿地植被中生、旱生化演替加剧,表现出明显的退化现象。由于鄱阳湖湿地水文节律独特、景观组成复杂、生境条件多样,其保护和修复实践面临极大挑战,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中“系统性、整体性”“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等理念,为鄱阳湖湿地保护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长江大保护对鄱阳湖科学研究的启示

“长江大保护”中提出的江湖关系、系统治理等理念,为凝练鄱阳湖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启示(图1)。

图 1长江大保护视角下鄱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关键问题

启示1:对照典型现象,全面归纳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鄱阳湖湿地的典型退化现象包括秋冬季水位低枯、营养水平不断上升、湿地植被中生、旱生明显、沉水植被衰退等,可归结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等3大问题。因此,鄱阳湖可看作研究并回答“三水问题”的原型试验场,科学意义重大。

启示2:立足江湖关系,系统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状态

作为与长江自然连通的浅水湖泊,江湖关系是决定湿地组成结构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考虑长江流域系统性和鄱阳湖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生态系统各类组成要素,系统认识江湖关系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状态。

启示3:坚持整体推进,完善“结构-过程-功能”关系

整体推进,其目标在于增强各项恢复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生态恢复的导向是功能恢复,其前提是要搞清楚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的关系链条。因此,必须在系统认识湿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以水文过程为切入点,定量建立水文过程、冲淤过程、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过程的耦合关系,为湿地功能恢复提供机理支撑。

启示4:抓住主要矛盾,增强修复措施的针对性

抓住主要矛盾,其目标在于整体推进生态修复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进行重点突破。因此,必须在启示3的基础上,识别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关系的主导因子及其控制阈值,如淹水时长、水位变幅、光照条件、营养盐浓度等;考虑鄱阳湖湿地在东亚乃至全球越冬候鸟保护格局的重要地位,还应明确关键候鸟种群的生态需求,为优化物种保护网络提供科学依据。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思路

在上述背景下,未来研究亟需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一:科学判别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状态,及其对应的组成结构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调查结果相比,鄱阳湖湿地局部区域出现的中生植被入侵(14米高程以上),湿生植被扩张,沉水植被减少(9-10米高程)等退化特征,是不可逆转的湿地退化,还是一个健康湿地生态系统的弹性表现?受当前研究水平所限,目前依然无法准确量化评估和判断。

关键问题二:江湖关系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机制。水文过程是湿地形成、发育和演替的根本驱动力,2003年后,随着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江湖关系变化显著,湿地水文过程也发生明显改变。水文过程如何与地形地貌过程、生态过程、地球化学过程耦合作用,如何塑造湿地空间格局、决定湿地的演替状态,目前仍未得到清晰回答。

关键问题三:构建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上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双退区管理、碟型湖闸门控制、取缔非法养殖等。但是,恢复措施大多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往往实践先行,理论方法滞后,未能建立针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措施体系。如何建立以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整合生态系统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系统关键过程调控的恢复和保护体系,是未来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在研究思路上,应体现四个结合:

一是宏观与微观结合。未来研究应综合利用遥感手段、野外控制试验、以及微宇宙、中宇宙试验,重点研究低枯水位、富营养化和其它类型人为干扰作用下,植物个体的功能性状、繁殖能力等特征,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景观格局组成结构等变化,揭示湿地面对复杂干扰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为判别湿地状态奠定基础。

二是过程与格局结合。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水文过程-水动力过程-泥沙冲淤过程-地貌格局-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链条,分析泥沙冲淤过程对平滩、深槽等地貌形态的塑造机制,水文水动力过程对湿地植物种子和繁殖体传播、萌发及建群的影响机制、及其对植被种间关系的作用机制,流域水循环过程驱动下的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机制。

三是结构与功能结合。要确保鄱阳湖湿地恢复效果稳定有效,首先应着眼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抓住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生态因子在此基础上,应识别不同湿地植被对水因子需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开展多目标优化及权衡,为植被群落结构优化确立目标导向,为通过水文过程调控恢复湿地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依据;针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应在分别考虑供给、调节、支持、文化等4大类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结合技术经济成本和自然条件禀赋,开展湿地重要性和优先级分区评估。

四是热点与空缺结合。以越冬候鸟优势种群保护为例,首先应定量鹤等优势种群的生境需求和分布范围,在GIS平台下建立反映物种分布和生境适宜性的空间数据库,对食物资源、觅食条件、人类干扰等数据进行空间分级,并进行叠加分析,识别上述优势种群的潜在生境,对照现有保护格局,识别可能存在的保护空缺;此外,应根据鸟类密度、群落结构、保护级别,以及对生境的利用频次等指标,定量建立鸟类空间分布的分级评价体系,将量化得分较高的空间单元作为热点区;在此基础上,将保护热点与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叠加,在考虑整体性、连通性和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聚焦保护热点,清除保护冗余,合理构建鄱阳湖湿地鸟类的综合保护网络。

四、结论

“长江大保护”中提出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从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着手,开展通江湖泊保护与修复”的导向和理念。在该视角下,鄱阳湖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态系统状态亟需科学判别,江湖关系对湿地演替的驱动机制尚不明确,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体系有待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结合宏观与微观、判别湿地演替状态,结合过程与格局、揭示湿地演替机制,结合结构与功能、明确生态恢复导向等研究思路,以期为有效开展通江湖泊湿地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