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21-02-26 09:01:23
热度:

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大气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攻坚战 刘炳江大气网讯: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

大气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攻坚战 刘炳江

大气网讯: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详情如下: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大气污染防治,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的发布会采取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下面,我先介绍几项我部近期工作。

一、2020年生态环境部承办两会建议提案全部办结

2020年,我部承办“两会”建议提案849件,包括建议532件、提案317件,其中牵头办理232件,已全部办结,继续实现主办件沟通率、按期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

从建议提案内容看,一方面,代表委员积极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代表委员更多将生态环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围绕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办理过程中,我部密切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系,通过电话、微信、远程视频、见面座谈等形式,与代表委员沟通约600人次。加大政策转化力度,采纳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约150条,出台政策措施近60项。在牵头办理的232件建议提案中,代表委员所提问题已解决或建议已采纳的占到60%以上。在编制出台《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方案》《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中,都充分借鉴和吸纳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最大程度把他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今年“两会”召开在即,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密切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办理质量,加强政策转化,汇聚众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发布

刘友宾:

二、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日前,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深化重大理论研究、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方式方法等6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安排,部署了研习、宣讲、新闻报道、文化传播、道德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全民教育、社会共建、网络传播等十大专题行动,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六部门将定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熟模式,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刘友宾:

三、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环渤海三省一市,全面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攻坚战核心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3%,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高于73%的任务目标;纳入渤海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专项行动的10个重点断面完成消劣;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取“试点先行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试点城市均已初步完成监测、溯源工作和部分项目整治;累计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8891公顷(目标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132公里(目标70公里),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协同推进渤海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为“十四五”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好局、起好步。

刘友宾: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

刘炳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积极推进钢铁、煤炭、煤电、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9.5亿千瓦,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产能6.2亿吨。重点区域“散乱污”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开展工业炉窑排查治理和VOCs污染综合整治。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7%左右。淘汰治理无望的小型燃煤锅炉约10万台,重点区域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

三是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自2015年底以来,全国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14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492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从20%提升到60%以上。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长20%以上。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

四是持续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自2017年起,连续4年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绩效分级,覆盖钢铁、焦化等39个行业,以差异化管控鼓励“先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区域共27.5万家涉气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2020年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数比2016年同期下降87%。

五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经过3年的努力,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圆满完成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二、2020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目标3.3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2.5未达标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要求。

二是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均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PM2.5、PM10、O3、SO2、NO2、CO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11.1%、6.8%、9.1%、11.1%、7.1%。其中,O3浓度自201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NO2浓度在连续几年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明显下降。

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污染相对较重。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基本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和O3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四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时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十四五”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指标设置坚持PM2.5和优良天数两个指标

央视新闻:我们知道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相比2019年有明显改善,请问生态环境部对今年以及“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何考虑,是否有硬性的指标来约束,是否有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防治计划,谢谢。

刘炳江:谢谢你的问题。

首先看“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两个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完成率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的60%、76%。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放强度有所降低,对完成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国际通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科学评估了疫情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疫情对PM2.5浓度影响为2微克/立方米,对优良天数比率影响为2.2个百分点。扣除疫情影响后,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优良天数比率为84.8%,比201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仍然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第二是关于“十四五”的目标指标设置。我们仍然坚持PM2.5和优良天数这两个指标,其中PM2.5是全国所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不仅仅是指未达标城市;原来总量的两个指标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已经基本解决,这次换成VOC。PM2.5、优良天数、氮氧化物和VOC四项指标,再加上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相当于五个指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也就相当于大气污染防治第三个阶段计划。关于指标的设置,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初步考虑337个城市,PM2.5要同比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这与从“十三五”下降18%相比力度相差不大;优良天数从87%提高到87.5%,表面看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同“十三五”提高3.3个百分点相比大体相当,这是“十四五”的目标。

第三是今年的目标,在“十四五”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年完成20%的时序进度要求,并考虑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提出了2021年的目标,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0.5微克/立方米,达到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85.2%。从字面上看,2021年空气质量目标比2020年有所退步,但扣除疫情影响后,空气质量仍是要求持续改善的。因此,无论是“十四五”五年的计划指标,还是今年的指标,安排都是比较积极的,谢谢。

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

每日经济新闻:我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逐渐在减轻,但是臭氧浓度却呈整体上升的趋势,有声音认为是PM2.5下降导致了臭氧上升,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措施来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谢谢。

刘炳江:谢谢你这个问题。答:近年来,我国PM2.5大幅下降的同时,O3浓度没有同步得到改善,而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相关专家对O3污染形势和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目前我国O3污染形势看,我国O3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O3超标天以轻度污染为主,2020年全国O3浓度超标天次比例为4.9%,其中超过90%都是轻度污染。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每年小幅增长。其中,2017年为137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139微克/立方米,2020年为138微克/立方米,基本持稳定;唯有2019年,因为在南方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连续三个月的不下雨,干旱少雨,高温热浪的状态,带动了全国O3浓度上升9微克,这是极端的气象条件,将其扣除以后,总体看我国的O3呈缓慢上升状态。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O3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25~49%。O3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给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O3浓度逐渐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O3的主要前体物NOx和VOCs排放量居高不下。2020年,形成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中,SO2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NOx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而这两项千万吨级排放水平的污染物恰是O3污染的前体物,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的产业高度集中,11省市占国土面积的13%,排放量却占了全国的4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49%,原料药、化学农药原药、家具、船舶制造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合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左右~88%之间,产业布局调整难度很大。二是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O3生成。从有统计数据以来,2013—2019年的7年间有5个最暖年份,我们尽力来减氮氧化物和VOCs抵消O3的形成,但温度的上升把这一部分抵消掉了。三是观测表明全球O3背景值不断提升。近几十年来,全球O3以每年近1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上升,欧洲、美国、日本等北半球国家O3浓度近几年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有声音认为我国O3浓度上升是因为PM2.5浓度下降幅度过大导致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科学研究表明,PM2.5浓度下降通常会导致近地面辐射增强,有利于夏季O3生成,但影响较小,不是O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存在PM2.5浓度下降、O3浓度必然上升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我国O3污染的根源还是氮氧化物和VOCs两项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过于集中造成的,这是科学家研究得出来的结论。

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坚定不移地推进NOx和VOCs协同减排,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管控,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源头替代,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