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2018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 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分析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19-08-02 09:07:49
热度:

2018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 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分析一、环境监测行业相关政策分析1、环保强监管时代下,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2018年,是环保产业的重要转折年,是贯彻

一、环境监测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1、环保强监管时代下,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

2018年,是环保产业的重要转折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一方面,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另一方面,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多个环保新政正式落地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是2020年之前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战略详图。此外,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明确了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

近年环境监测相关政策

1.png

2、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环保产业进入强监管时代,对环境监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青山绿水”写入党章,生态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设定为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早期的粗放型经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局面已经不可持续。2012年经济增速降至8%后经济结构转型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供给侧改革开始,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集约型经济势在必行。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将在这一历史阶段承担重要的使命。环保行业伴随环保税的推进、落地进入强监管时代。

2000年-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及增速(%)

2.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据。2018年,监测设备的发展,在价格更低、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基础上,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网络,从省级到地级,逐步到县级覆盖;监测领域,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同时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监测空间不断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18年固定污染源监测市场趋向稳定,原有监测设备进入更换期,受益于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改造等因素影响,传统固定污染源监测产品需求有所上升,特别是2017年8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快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重点行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安装总氮、总磷自动监测设备,带动总磷总氮监测市场需求上升;而随着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新建及改造基本完成,超低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此外,随着环保督察力度加强,对污染源运维可靠性需求增强,对数据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严环保大势下,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到2020年仍有2.06万亿空间,即将全面加速增长。根据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当治理环境污染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比重高达到3%时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投资高峰期一般可持续10年以上。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比最高在2010年,达到1.86%,仍然未超过2%。截至2017年,占比下降到1.15%。2018年GDP总额为90.03万亿,增速9.69%,假设到2020年GDP年复合增速为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2%,则202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将有2.06万亿元的空间。(90.03*(1+7%)^2*2%=2.06万亿)。我国环保治理投资总额增速2016年起已经触底回升。环保作为稳经济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行业持续获得政策支持,2017年环境治理整体投资增速较2016年进一步加快。展望“十三五”最后三年,环保欠账仍然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将呈现加速释放的趋势。

强监管背景下,加强环境监测是必须手段。2015年7月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全面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于2020年初步建成。2015年9月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框架,包含产权制度、监管体系和激励与约束制度等多维度。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重要的政治目标,其中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随着自动监测网络全面建成,智慧环保将带领环境监测进入新发展阶段。

3、污染源监测端:环保税、许可证制度等多项政策实施推动环境监测需求加速释放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监管普遍实行属地管理模式,地方环保部门在接受上级环保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要作为当地同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接受地方政府领导。上级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业务,而同级人民政府则主管其人事任免、工作经费等。由于属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环保部门的人权和财权,地方政府对当地环保部门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上级环保部门。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和政绩考虑,重发展、轻环保,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给予保护,干预阻挠环保执法。属地管理模式阻滞了中央环保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地方环境责任承担不清的突出问题,使环保部门面临成为“无牙老虎”的尴尬执法境地。面对当前环保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实行三大政策措施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保障监测数据真实,同时也是政策面上看好环境监测行业的三大理由:

费改税标志环保产业进入强监管常态化时代一方面,环保税法优先以企业自动监测申报数据为主,因此带动企业强化自身污染物监测水平,配备自动监测设备,促进监测行业发展。另一方面,环保税法的落地使得各大企业漏交、少交排污费的情况被定性为违法行为,收费权和监督权的分离能够更好地保证排污收费的执行。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的结果显示,长久以来存在污染费征收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而税务部门依法享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权利,其税收执法在具体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刚性,加强了监管力度。环保费改税之后,企业污染排放量的认定优先顺序有所调整,排污费征收时不被认可的企业自主监测得到重视。环保税的认定顺序变为:①自动在线监测数据;②企业自行监测数据;③产排污系数或者物料衡算法。认定优先顺序的变化利好环境监测企业发展。

现行排污费与环保税的区别

3.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排污许可证制度促使非电企业监测市场加速释放

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环保局制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并下达了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通知。1989年,国家环保局又下发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分两批组织2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及部分省辖市环保局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还被写进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中,要在中国探索建立这个已经被发达国家验证有效的先进环保制度。

典型发达国家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概况

4.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经过多年排污许可试点的经验积累,201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与《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钢铁、火电、水泥、煤炭、造纸、印染、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8个行业达标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实现“全行业覆盖”。为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现达标排放,企业需自行安装监测设备与污染物处理设备,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将受到处罚,而自愿实施严于排放标准的企业将获得政策优惠。“实施方案”发布后,我国率先在火电、造纸行业启动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截至2017年6月,全国几乎所有火电厂都已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来,非电领域将成为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的下一个“风口”,在排污许可证的倒逼下,非电领域相关监测与治理设施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末端治理达标排放相关政策

5.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电三大行业大气污染治理领域预计存在约2,500亿空间待释放。根据现行政策要求以及钢铁、水泥、化工行业的废气处理装置安装情况,结合业内平均设备成本数据,测算三大行业存在约2,500亿元空间。其中,基于保守原则,暂未计算政策未明确规定的治理范围以及可能不具备环保设备安装能力或较大可能被淘汰的产能。

非电行业大气治理市场空间测算

6.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垂直改革推进,上收环境质量监视权

垂直管理是在属地管理的缺陷倒逼下应运而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以有效改善传统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环境保护权责不清、地方保护主义危害严重、跨区域环境问题解决机制难以实施等难题。2016年7月,中央深改组就环保垂管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指出:“要抓统筹联动,完善督察职能,发挥社会和群众监督作用,做到上下贯通、内外结合”。所谓“上”指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管,“下”对应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在2018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工作,在“十三五”末全国省以下环保部门按照新制度运行。环保机构监测监查垂直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属地管理模式阻滞中央环保政策的执行、地方环境责任承担不清等问题,保障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垂改后省级及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主要由省环保厅领导

9.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6、中央环保督查力度空前,各地掀起问责风暴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了环保督察机制。新的环保督查方案要求对各地突出环境问题及处理情况进行督察,包括环境质量变化、区域流域突出问题、反映强烈和影响恶劣的偷排偷放、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处理情况。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较以往的督查范围更加广泛,不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执行情况的检查,而是拓展到了对于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直接检查,环保督察较以往具有更高的主动权。2015年12月以来先后开展四批中央环保督查,督察组由环保部牵头,中纪委、中组部参加,督察的对象也从企业拓展到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业,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使得环保督察更具威慑力。2015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此后,2016年11月下旬至12月底,第二批7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分别对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省份进行督察。2017年4月,第三批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天津、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7省份。2017年8月,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督察。

环保督察进程

10.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涉及河北、河南、内蒙古、广东、广西等10省区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全面启动,两轮环保督察“回头看”重点聚焦第一轮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紧盯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截至2019年5月14日,湖南、湖北、山西等7个省份的第二次“回头看”督察结果已经公布,督查组共责令整改11,709家、立案处罚2,704家、罚款1.92亿元;立案侦查120件、行政和刑事拘留108人;约谈1,705人、问责1,471人。从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将开启第二轮环保督察,新一轮督察风暴将大大刺激环境监测设备以及运维市场的需求,助力环境监测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环保督察结果

7.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热点技术分析

2018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集中于化学发光、色谱、质谱、FTIR、LIDA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领域,涌现出数据处理、智能监测、生物传感器、三维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新的技术。

光学遥测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开始构建典型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网络。气溶胶雷达、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已得到应用,并自主构建了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基于生物、质谱、色谱的环境监测手段也迅速发展,共同奠定了我国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得到应用,能够快速的实现对土壤的采样工作,掌控土壤环境情况。

随着光学、电子、信息、生物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环境监测领域技术正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光学/光谱学分析、质谱/色谱分析方向发展;向多监测参数实时、在线、自动化监测以及区域动态遥测方向发展;向环境多要素、大数据综合信息评价技术方向发展。

三、环境质量监测端:监测密度加大是必然趋势

2018年环保税开征后,监测行业内网格化设计、体制改革、监测数据造假惩罚机制等将不断完善。行业增量将主要来自于:①国控、省控监测站的数据需求带来新增需求或存量替代更换需求;②环保税征收等政策的数据需求促使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研发。量化考核,达标决心与压力兼具。大气治理相关的“十三五”规划相比“十二五”具有考核指标的显著变化,从以排放总量为主转向以环境质量为重。并且,政策力度更强,相关目标的制定更加具体,除了污染物浓度指标之外,不少政策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等配套措施都有具体量化指标,彰显治理决心。在“量化考核、量化追责”的高压态势下,预计国控污染源监测点会显著增加,考核压力带来省控及地方检测投资有望成倍增加。

当前大气治理政策目标与往年比较

11.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基于地图网格,实现任务的网格化管理,大大提高监察执法效率。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需要网格化的分布式智能监测手段,河北省环保厅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安装验收与运行技术规范》三项地方标准,这三项标准是我国首批大气网格化监测地方标准。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要求,聚光科技以丰富的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经验,开发了一套可实现高密度网格化布局的低成本、多参数集成的紧凑型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网格化的监测体系可在区域内全覆盖,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污染监测,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应用实现污染来源追踪、预警预报等功能,为环境污染防控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通过区域网格化管理,公司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更为紧密的布置监测点,支持地方政府污染源“追根溯源”工作。

1、竞争格局:监测要求提升,龙头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

从小而散到三大方阵企业初步形成2018年,是环保产业的重要转折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一方面,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另一方面,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多个环保新政正式落地实施。2019年,我国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打好蓝天保卫、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战役。环境要素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系统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将融合发展。受益于环保政策与社会资本的青睐,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4-2018年环保监测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亿元)

12.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在政策推动下,监测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在整个环保行业中,监测行业的体量还是相对比较小。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数据,2015年环境监测行业销售额为227亿元,只相当于水务处理的8%,固废处理的15%。

2014-2018年环保各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情况(亿元)对比

13.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当前环境监测行业主要可分为三大阵营,上游主导硬件、软件、检测试剂,主要是产品线全而完整的综合方案提供商,基本由外资企业占领,其中高端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大多被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所占领。中游主导监测仪器、监测系统,是细分监测领域的龙头,主要由上市企业如聚光科技、雪迪龙、先河环保、中环装备、天瑞仪器等占据。下游主导仪器维护、设备运营,为其他代理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主要为第三方环境服务产业如天鉴检测、中科检测、谱尼测试等监测单位。

环境监测产业链

14.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数据准确性要求提升促使订单向有技术的品牌企业集中

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环保部于2015年12月29日印发《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明确对环保部门、排污单位、服务机构、设备厂家、领导干部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其中对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等行为的第三方运维单位,多政策要求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不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对安装在企业的设备采取不予验收、联网等惩戒措施。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而近年来环保部通报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当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人为干预导致数据失真。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如指使相关人员通过干扰采样设施等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现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蓄意干扰监测现场采样,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部分环保部通报监测数据造假案

8.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是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受利益驱动,或屈从于委托单位的无理要求,编造数据、出假报告以赚取利润;或者为了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不按规范开展监测活动,监测质量堪忧。在当前环境监测要求不断提升、监管趋严的形势下,环境监测设备、运维与运营订单更倾向于技术成熟、信誉好、运营能力强的环境监测企业。

3、监测要求综合化、订单大型化促使综合监测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越来越重要

《“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为“十三五”时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期间,是我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的关键期。自2012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颁布实施以来,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城市、省、国家)、实时传输,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监测项目包括SO2、NO2、CO、O3、PM10、PM2.5等6项指标。此外,大部分省(区、市)也建有地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考核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目前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全满足环境自动监测的需求,亟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必然会向着专业化、精细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而由此带来的环境监测订单也将是综合化、大型化的。环境监测采购项目向综合化、大型化发展。2017年以来已经有多个环境监测项目达到亿元以上,采购单位不仅有监测设备采购、监测站点建设和监测站点运营的需求,还对项目质量有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广西区环境物联网(空气质量监测站)PPP项目为例:①项目建设期,中标公司除了提供多种气体分析仪器外,还为采购单位提供信息化软件平台,以便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②项目运营期,中标公司建立本地化运营机构,要求数据捕获率达到95%以上,数据质控合格率达到80%以上,运维任务完成率达到100%,异常情况处理率达到100%;③项目质控考核采用多种方式;○4绩效考核机制除了考核单站的数据捕获率和质控合格率外,还考核单站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即各项指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及单站的运行维护。在此背景下,拥有核心科技、产业链完整、渠道广的环境监测企业必将成为市场主力军。

广西区环境物联网PPP项目B分标

15.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产品全、技术强、渠道广的行业龙头市场份额必然提升

环境监测设备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复杂性,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极高,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同时,产品研发周期长,环境监测企业必须具有超前行业意识,能够在行业细分板块爆发期来临前完成设备的研发。分散的下游市场和较高的技术壁垒,决定了环境监测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多数小型企业为主。在“十三五”期间,中游的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以及下游的运营维护更具有投资价值,国内环境监测企业约200家,大多数为小型企业。小型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只能凭借特定产品或服务实现差异化生存。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在一时热点下,不少行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但因其缺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低、低水平重复多。中小企业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不够规范,产品种类少,趋同化严重,高端仪器仪表只能望洋兴叹。本土龙头企业产品全、技术强、渠道广,具有扩张的先发优势。环境监测的单一监测指标市场空间有限,国内龙头在经历了上市融资后,资金充裕,研发投入占比高,奠定了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具备扩张潜能。

四、2019年行业展望

1、行业展望

2019年,我国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打好蓝天保卫、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战役。环境要素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系统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将融合发展。环境监测将统筹城市/农村、区域/流域、传输通道、生态功能区等不同尺度监测布点,监测点位布局增多;监测频次更密,将由手工监测为主向连续自动监测为主升级;数据评估要求向准确预测、预警倾斜,为污染减排提供依据,科学反应环境质量与治理成效。

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将成为新热点,综合开展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农村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全国统一的大气和水环境自动检测数据联网,大气超级站、卫星遥感等特征性监测数据联网,构建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环境遥感与地面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生态环境部的工作重点,未来将建立基本覆盖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面监测站点,加强环境卫星监测及航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受益于环保政策与社会资本的青睐,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实现900~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增速约为20%。

2、热点趋势

黑臭水体监测:国家对城镇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必然会拉动黑臭水体水质监测领域快速发展。

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和水质网格化监测的推广,水环境自动监测站需要进行更密集的布点,以满足污染溯源、水质预警、河长考核等大数据应用需求。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与固定站房式水站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无需征地、安装灵活、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成本低等优势,将成为水质监测产品热点。

海洋监测:海洋监测装备技术的发展势必紧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海洋装备、海洋活动深度结合。长期、定点、连续的多要素同步测量技术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规律和实现目标监测警戒的重点。

VOCs监测: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虽然应税污染物种类里面并没有列出VOCs,但苯、甲苯等类型的VOCs物质已经被纳入征税范围,预计未来还有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被纳入应税范围;此外,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政策刺激之下,空气站和污染源VOCs监测需求有望加速释放。

恶臭气体监测: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和对于恶臭等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恶臭气体环境污染监测为创新创业的切入点,从“试错”中蹚出路来,用电子方法替代人工方法精准确定恶臭的成分,从而实现对恶臭气体的在线监测将成为行业热点。

土壤环境监测:加大ICP-MS法等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应用以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精确度;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固定污染源重金属监测:随着全国重金属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推进,相关企业安装重金属监测设施的需求将增加;考虑14410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涉及重金属的企业占2771家,按目前120万/台设备价格计算,短期市场规模达36亿元。长期来看,按污水排放污染源4000台监测设备需求,燃煤机组4000台监测设备需求,流域水质监测2000台监测设备需求估算,未来将打开超百亿的新市场。

大气传输通道城市监测方面:加大走航监测、激光雷达监测、尘沙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

五、“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分析

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将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目前市场已显现,人员和投入不断增加,行业产值提高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近日公开表示,将深入做好生态环境监测顶层设计,加快监测网络整合,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监测体系,全面支撑新划转职能的管理需求。

据介绍,从政府层面来看,至本世纪中叶全面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前,环境质量监测任务仍将很重,但是环境监测的重点会随着环境管理的变化而变动,将通过环境要素监测系统整合;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有机结合,补足生态状况监测短板;环境质量、污染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深度融合;最终建成世界一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在‘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工作将坚持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在大气、水质和土壤方面将深化布点和监测指标,如全国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国地表水监测断面将有一定数量增加;同时逐步拓展自动监测指标和项目,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率先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试点等。此外,我国还将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温室气体监测以及生态状况监测。”有关业内人士透露。

国家重视下,在监测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中央投入能力建设资金28.2亿元(能力建设10.3亿元,运行费用17.9亿元),支持国家生态环境网络建设和运维。环境监测网已建设成为覆盖全国各省区、涵盖多领域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网络,全国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与会嘉宾在演讲中说。

同时,全国的监测、检验人员也不断增加,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主要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环境监测、部门监测以及社会检测。环境监测包括国家、省、市、县(区)4级共2700多个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6万多人。部门监测包括部、委、办、局等不同层级的监测队伍,行业部门与资源环境监测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已达4万多人。此外,监测市场蓬勃发展,社会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

此外,监测市场的产值也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分为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环境监测仪器运维行业、环境检测行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2018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实现产值98.2亿元,实现51%的增长率;环境监测仪器运维行业实现收入30亿元,增长率为43%。

热点多需求高技术能力要提升

监测向天地一体化全面拓展,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成重点,设备向小型化、便捷式发展,企业要提升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

未来的监测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环境监测将向天地一体化全面拓展;国家和行业对环境监测要求更加严格,环境监测将逐渐发展为提供数据服务价值的行业,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将成为重点。


原标题:2018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预计2020年实现900~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分析[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