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无锡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之“净土城市”篇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19-03-07 09:09:18
热度:

无锡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之“净土城市”篇环境修复网讯: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守护太湖之滨一方净土,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据统计,无锡市域土地开发强度已达32.5%、全省

环境修复网讯: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守护太湖之滨一方净土,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

据统计,无锡市域土地开发强度已达32.5%、全省最高,逼近32.98%的控制线,一方面是每年新增上万亩建设用地,另一方面是耕地保护红线绝不可突破,二者如何两全?

同时必须直面的,还有土壤污染的防治。多年以来,化工、冶金、电镀、印染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后,原厂用地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摸清底数,有效修复,已时不我待。

打好净土保卫战,迎来契机。继2016年国家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今年元旦起,《土地污染防治法》 正式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成为继“水、气”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环保督查内容。强化刚性约束,坚持源头严防,一个天蓝、水清、土净的城乡美丽新家园必将可期。

突破保发展保耕地两难瓶颈,谋求土地资源量足质优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一宣传标语曾是苏南农村一道醒目的风景。在寸土寸金的无锡,打造“净土城市”首先应当珍视有限的土地资源。

“省政府下达的硬性任务是,到2020年,耕地不少于166.24万亩,目前全市有220.14万亩;基本农田不少于135.66万亩,无锡实际划定137.13万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耕保处处长田红保给出一组数字后说,“十三五”以来,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4万亩,年均占用耕地0.93万亩,目前全市可复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仅剩3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占补平衡日益艰难,无锡既要项目保供支持经济发展,又要严守红线保护耕地资源,这个两难瓶颈必须突破”。

守护净土,量足质优是目标。“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规定,允许园地、残次林地改为耕地,无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扩容耕地资源。”田红保同时表示,土地整治中要强化客土管理,严禁各类垃圾、危险废料回填混入土壤层,“2014年,我市相关主管部门联合发文,对项目区土壤尤其是外来取土实施土壤质量检测验收,今年1月再次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中的客土管理,再加一道紧箍咒,防患于未然,实在有必要。”

工业化浪潮冲刷田野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采访中,业内人士坦言,耕地质量共分15等,5等、6等已算是良田,4等是稀缺品。我市耕地多为5等和6等,珍惜耕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我市农口部门近几年的工作重点。从2017年起,无锡全面推行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工程,目前全市已实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1277亩,再利用规模655亩。“以前耕地因建设需要被占用后,大量有价值的表层土壤被当作废土遗弃或当成建筑土料使用,太可惜。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对提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质量意义重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如是说。

各地的探索也在推进。在纯耕地面积占全市近一半的宜兴,去年起全面实施了休耕轮作、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四个一万亩工程”。宜兴市农林局环能科相关人士介绍,今年继续实行1万亩农田的休耕轮作,在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目前实施技术方式已经确定,1万亩连片休耕已经落实。应用物理防虫、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技术的小麦、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今年将新增1万多亩。

“土壤病”治疗宜早不宜迟,先行先试修复“退役”工业用地

保障提升现有农田土壤质量的同时,对污染地块的修复也需提速。

元宵节刚过,锡城工地纷纷复工,城南路边的无锡焦化厂地块土壤修复项目工地也再次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一车车土块经预处理后被送入巨型热脱附设备,通过“蒸桑拿”让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蒸发脱离。“无锡焦化厂在这里开了几十年,厂区的土地含有挥发性有机物,如果不处理对环境影响很大。去年年底项目开工,现在我们一天可以处理近200吨土。”项目负责方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无锡焦化厂是我市2005年启动的市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大潮中的一家,在那轮工业布局调整中,锡钢厂、蓝星石化等116家大型工厂和3000多家小企业搬离主城区,置换出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若直接再开发用于住宅、商业有可能威胁人体健康。2008年,惠山农药厂土壤修复项目开工; 次年,我市全面启动土壤修复工程的先行先试,特别是对已经关停搬迁的高危污染企业地块开展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宜早不宜迟!过去十年间,胡埭电镀厂、锡钢厂等土壤修复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就整体而言,土壤修复项目推进力度不大。比如10多年前就完成搬迁的工厂,受制于现有的建设开发程序,要等到场地出让前才作紧急修复,白白浪费了10多年时间。”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晓峰透露,由于开发商给出的治理期限往往只有3到6个月,一些性价比高、无二次污染但用时较长的微生物修复法无法利用,只能依靠成本昂贵的化学方法。

“土壤病”的治疗不应再等待。所幸前几年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受到污染的工业“退役”场地必须经过治理修复才能进入土地流转市场,土壤修复需求迅速受到关注。去年,江南大学与我市土壤修复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环境专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始订单式培养土壤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本地土壤修复的技术水平。

相比南京、苏州等城市,无锡土壤修复还有待规范发展。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市土壤修复市场存在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的局面,且在修复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行政监管,建议尽早开展土壤修复行业的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的研究制定,充实技术支撑和规范标准体系。

摸底详查建立污染地块清单,源头把控避免良田变“毒土”

亡羊补牢式的“土壤病”治疗是必需之举,但从源头把控避免良田变“毒土”才是治本之道。采访中,一位受访者痛心地感慨:“虽然土壤修复可以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但是这块土地就再也不适合种粮食了,大自然千万年积蓄的土地生命力从此消失!”还有受访者坦言,修复项目往往花费巨大,“污染花1块钱,修复要花10块钱甚至更多!”

摸清土壤“家底”、从源头把控设立地块开发准入门槛,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2017年起,一场对全市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摸底调查在无锡城乡间展开。“摸清底数是我们这两年的核心工作,全市布设了近2000个土壤采样点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因子的检测,后续还将根据详查结果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固废管理处处长潘润表示,对全市农用地的详查去年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推进企业用地调查。

去年年底,我市公布了污染地块清单,把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从上个月再次更新的清单来看,多个地块已完成修复治理和效果评估。“新的地块开发利用必须与新的标准契合。”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去年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管控标准和地块土壤调查结果,我市已建起了污染地块名录,明确只要达不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就不能对地块进行开发利用。

政府落实监管之外,期待更多企业自主行动,合力共建“净土城市”。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刘鑫介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柯达公司来锡投资建厂之时,企业就主动对建厂地块土壤作了网格化本底详查,保留原始数据,以便在退出时检测企业生产是否对土地产生污染。“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才刚刚起步。”打好净土保卫战,为子孙后代守护耕地良田任重而道远。

原标题:无锡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之“净土城市”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