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浙江“蓝色循环”创新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3-12-08 11:13:13
热度:41

浙江“蓝色循环”创新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讯】漫步于台州湾海边栈道,晨光轻抚着波涛,旭日从海平面上升起,大小渔船陆续出海。美景背后,是浙江“蓝色循环”模式

漫步于台州湾海边栈道,晨光轻抚着波涛,旭日从海平面上升起,大小渔船陆续出海。美景背后,是浙江“蓝色循环”模式对这一片蔚蓝的守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近日公布了2023年 “地球卫士奖”获奖者名单,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荣誉。

为率先破解海洋废弃物污染治理与利用难题,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创新打造“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推进海洋废弃物源头监管、低碳回收、高值利用,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有效实现海洋数字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蓝色循环’项目能够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这一奖项,让我们倍感振奋、充满斗志,这既是国际社会对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也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和动力。”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表示。

源头减量: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题

海洋塑料污染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岛4350个,海岸线6600公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任重而道远。如何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缺乏长效多元共治体系的治理痛点?

对此,浙江“蓝色循环”模式通过“陆防、闸截、滩净、船收”进行源头控制,并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搭建闭环治理平台,实现海洋废弃物“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对收集到的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全流程溯源。

在台州椒江区码头边,出海多日的船老大黄师傅驾驶着渔船满载而归。此次出海,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渔货,还带回了一大袋塑料垃圾。

“现在我们渔民都能参与海洋环境治理了,只要在中国海洋塑料可视化认证平台——‘蓝色循环’上面提前申报,就会有专业的公司上门回收这些塑料垃圾,收购价还远高于市场价。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黄师傅开心地说。

码头岸边,在一个巨大的“黑盒子”中,这些塑料垃圾逐渐变废为宝。设备正对塑料进行无人化破容减量,自动化操作倾倒、破碎、输出塑料粒子等工序,并对入仓人员、地点、时间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实时记录,不仅能够防止仓体存储的垃圾气味外泄,还能高效产生可再生塑料粒子。经过前端处理,塑料垃圾的容量减少了90%,运输效率提高了70%。

“这台智能设备叫做‘海洋云仓’,可以对塑料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并通过智能算法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统一集约运送至规范化企业进行批量再生,以此构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再生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海洋云仓”研发团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共富红利:形成政府提效、企业增收、群众获利治理新格局

傍晚,几抹身影出现在台州大陈岛海滩上,他们开始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以及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他们来自沿海的村镇,低保户李荷娇就是其中一位。

“我每天都会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她说这已经变成她的一项新收入。

李荷娇口中的“小蓝之家”,是“海上垃圾收集”的末端治理站点。目前,台州6个沿海县市区利用码头小店等设立15个海洋塑料垃圾分拣暂存点“小蓝之家”,吸纳沿海村落的低收入群众积极参与海滩垃圾清理和收集,通过回收海洋废弃物,享受补贴、增加收入,形成了政府提效、企业增收、群众获利的海洋生态多元治理新格局。

邱普法是椒江外沙“小蓝之家”的负责人。中午,一位老人搬运着刚捡来的海洋垃圾来到这里,邱普法点开他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和智能手环,查看视频和轨迹,确认这些垃圾是海边捡来的之后,马上回收了这袋垃圾,为这位老人兑换成钱。

“这些回收站点是为收集海洋垃圾专门设立的。”邱普法说,“登记在册捡拾海洋垃圾的,主要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蓝色循环”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参与人数达到6.18万人次,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

高值利用:海洋垃圾塑料变成了“宝贝”

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比传统再生塑料升值1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两倍。通过“蓝色循环”模式,“中国海洋塑料”通过了国际权威的高值利用评审认证,海洋垃圾塑料真正变成了“宝贝”。

在台州市椒江区中心渔港,一袋袋“圆形颗粒”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再生聚酯切片。汽车配件、行李箱、手机壳……满满一墙都挂满了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后多次加工而成的最终成品。

扫描一个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它的“前世今生”:使用了约8.4克海洋塑料,约等于5个塑料瓶盖。海洋塑料的回收地点、回收人员、如何存放等流程都能查询视频记录。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构建“海上垃圾收集—陆地再生利用—国际碳交易增值”循环治理体系,将国际头部企业对海洋塑料的需求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有效融合,由运营企业联合国际环保组织、认证机构、产业链企业组建“蓝色联盟”,让参与海洋废弃物收集运输再生制造的所有相关方都能分享溢价,并通过区块链追溯技术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构建可信的有经济内驱力的可持续治理模式。

目前,“蓝色循环”项目已联合237家塑料应用企业,实现海洋塑料“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产品进入国际高值利用市场,并设立“蓝色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1.232亿元绿色低息贷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快‘蓝色循环’模式的复制推广,推动制定海洋塑料相关标准规范,积极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发展产业拓展业态,鼓励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打造更多高值转化治理模式,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守护蓝色家园。”郎文荣介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