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碳中和就业:风口上的猪,还是潜力独角兽?
碳中和就业:风口上的猪,还是潜力独角兽?6月30日,北京的高温预警从黄色升到了橙色。在清华大学,室外是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汪军给一屋子的听众分享了一组数据:
农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
6月30日,北京的高温预警从黄色升到了橙色。在清华大学,室外是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汪军给一屋子的听众分享了一组数据:
农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动物的肠道发酵,“说白了就是动物打嗝放屁产生的碳排放”,其中有3亿吨在中国,与全国燃气使用量的碳排放差不多。
如何既能吃上牛肉又不让牛打嗝放屁影响环境?在“双碳”的大背景下,这是个好问题。
这是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清华大学学生碳中和研究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来谈碳·找到一份好工作”C-Talk分享会。正在讲话的,是《碳中和时代》的作者汪军。
汪军进行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职业选择》的分享
“国外目前有几种应对方式,一是通过牛背上的装置,回收利用牛打嗝放屁产生的甲烷;二是研究植物剂,产生口感差不多的蛋白质来替代牛肉;三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技术,通过细胞直接培养出牛肉。”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不同方向的人才,产生新的就业岗位——而在“双碳”之前,这样的职业机会几乎是不存在的。
同样地,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被水淹没的厌氧部分会产生甲烷。解决办法,一是让水淹的时间变少,二是通过基因研究把水稻变成旱稻,这又造就了新的需求和岗位。
伴随中国“双碳”目标的践行,相关的新需求、新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路径也被不断催生。
脉脉发布的《人才迁徙报告2023》显示,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纯互联网等11个行业大类总体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约20%,其中,“逆势而上”、岗位增加最多的就是“碳中和”,同比增长269.9%;而排在第二的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98.9%),同样与“双碳”紧密关联。
瞬息万变的求职市场背后,是社会的大转型。而落在每个求职青年头上的,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人生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行业中摸索门槛,如何释放自身潜能,如何发掘绿色职业发展路径,如何寻求双碳美好愿景的创新突破,这些难题横亘在青年与职场之间,迫切求解。
“来谈碳·找到一份好工作”C-Talk分享会邀请《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兴业研究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吴艳阳三位“碳圈”资深人士,既讲双碳变革的发展机遇,也求双碳职业的入局之道。
碳,谈出一个未来。
圆桌研讨环节,三位嘉宾共同探讨双碳相关领域的职业前景。
“双碳”风口,人才缺口
2011年,晏路辉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碳阻迹”,成为国内“碳圈”的早期玩家之一。公司的定位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笔业务是为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做碳管理培训,收取3000元,机票5000元,净亏2000元。
“低碳”的愿景怎么看都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到了2017年,公司已经濒临解散,办公室里剩下四个人,账上只有三位数的余额。
但2018年,随着我国对“低碳”的日益重视,国内“碳圈”终于开始转暖。从2018年到2021年,“碳阻迹”每年的经营数字都在翻倍增长,连续拿下了阿里巴巴、百度、字节、万科等重要客户,也得到了非常充裕的现金流,让公司能够生存发展。
而在2007年入行的汪军眼里,中国的“双碳”产业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并在近年迎来了爆发。“近几年很多有经验的‘碳圈’老人,都是处于‘满单’状态的。”
2020年,中国对世界做出了“双碳”承诺。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到世界比重的四分之一,其中煤炭消费的总量大概能够占到世界的二分之一。相应地,碳排放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从以往的经验和模型分析,人均GDP达到3万到4万美元的时候,一个国家方能实现“碳达峰”。而对于目前人均GDP在1.2万美元左右的中国,“双碳”目标显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当然,这个巨大的挑战,也创造了很多新的产业机会和就业机会——中国石化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到100万之间。
晏路辉觉得“双碳”赛道很有前景:“目前全球范围内承诺做碳中和的企业资产数量超过130万亿美金,而全球GDP是110万亿美金,可以说基本上大的公司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像苹果、沃沃尔玛等,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
晏路辉进行《碳圈十二年》主题分享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国内绿色低碳相关现存企业达到187万家。2020年至2022年新注册量同比分别增长19.5%、54.38%、29.29%。绿色低碳企业增速快,意味着这一领域充满活力,未来对绿色人才的需求将激增。以“双碳”视角审视,如碳排放量的监测、碳资产金融属性的开发,都需要专业人才。
事实上,绿色人才的紧缺,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领英全球发布《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指出,绿色人才在全球劳动力中的占比正逐渐上升,由2015年的9.6%上升到2021年的13.3%,其增长率高达38.5%。在2016至2021年期间,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跻身中国最热门的绿色技能之列,同时可持续发展经理成为增长最快的绿色职位。
上述《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年,全球需要绿色技能的职位招聘规模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绿色人才规模的增长比例约为6%,二者之间显然存在供需缺口。2021年的数据显示,约10%的职位招聘要求中提出:求职者至少具备一项绿色技能。
把所有行业重做一遍
在去年出版的《碳中和时代》一书里,汪军制作了一张图表,详细列出了“双碳”带来的产业和职业新机遇。
在他看来,“双碳”首先涵盖了众多新型的行业,如新能源行业,天然地和碳中和相关。此外,在“双碳”大背景下,像能源、农业、工业这样的传统板块正无可避免地面临大量的技术改造。第三,“双碳”也催生了一些全新的、独特的产业,比如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已经在国内出现了一些示范项目,未来的应用场景非常之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最后,碳管理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它包括与碳交易直接相关的职位,以及支撑它存在的咨询、管理、培训等一系列行业。
晏路辉在演讲中分享了一句关于“碳中和”的比喻:“它有机会让所有的行业重新再做一遍。”他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20年前的互联网,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也是让所有的行业重新做一遍。碳中和相对来说会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加彻底、更加基础,还有基础设施这个层面,因为所有行业用的能源,所有的操作行为都跟碳发生关联,这个事情怎么用更加低碳的方式去解决掉生活、生产、经营、工作等各个场景减碳的动作,其实是需要很多共同努力来促成的。”
这就意味着,“双碳”带来的就业机会,将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不同的场景中去。
比如2021年,人社部提出“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将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都列入这一个职业范围,无论是电力、能源、交通、化工、钢铁、建材、民航,还是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等,为了践行碳中和,都需要设立这个岗位,对企业的碳资产和碳排放进行管理。这个岗位如果能跟方兴未艾的ESG结合,用武之地就更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汪军还是晏路辉,都强调“碳排放管理员”只是碳中和赛道中的一个角色,随着“双碳”场景日益多元,逐渐触达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熟悉的“碳管理”和“碳交易”只是冰山一角;相反,包括新能源、储能、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碳管理软件、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使用、节能减排、碳中和技术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金融、碳汇、绿色技术的进出口贸易、清洁能源关键矿物的提炼等等各行各业,都将有越来越多与“双碳”对应的就业机会。
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识了134个绿色职业,约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涉及节能环保领域17个、清洁生产领域6个、清洁能源领域12个、生态环境领域29个、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25个、绿色服务领域45个——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双碳”有关。
比如,当年新增为绿色职业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是一项旨在通过人工辅助性手段对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自然生态性恢复的工作。它与“减碳”看似没有直接的量化关系,但随着全社会“双碳”意识增强,类似的细分行业也在逐步得到关注。
“碳圈”岗位值多少
行业兴起,薪资的增长似乎也驶入了快车道。
“BOSS直聘”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平台监测的绿色岗位平均月薪增长较快,并出现了不少高薪职位。
此前互联网上有消息称,从事碳排放核查等岗位的新人月工资在5000元到8000元不等,5年工作经验的年薪可拿到20万元;从事碳配额交易的碳交易经纪人,年薪可达到30万元至50万元。
对此,汪军、晏路辉和吴艳阳三人均给予了证实。
晏路辉说,去年碳圈曾有一句话很流行,叫“互联网裁员,碳中和抢人”,“我们很多人都是字节、百度等等过来的,这个行业的薪资水平也是因为双碳被拔到很高的高度了,因为业务都多起来了,需求都逐渐获得了一些增长,所以大家都有了这样的机会,薪资水平就能够提升。”
吴艳阳以当前金融行业方兴未艾的ESG投资为例指出,虽然当下人才稀缺,却并未因此出现特殊的高薪。“以券商而言,这类岗位的平均年薪大概是税前20万。而在审计或者咨询公司,基本上行业平均从业3到5年的薪资水平在双碳或者ESG领域,大概是30万到40万元。”
吴艳阳进行《ESG与双碳投资职业发展》的主题分享
汪军则表示,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之前,国内相关行业的平均水平“天花板很低”,像他这样的资深人士年薪不到30万元,而且能做的业务不多,但在“双碳”以后迎来了一个三级跳。
他进一步透露,其此前所在企业,“招人基本上要找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有一定能力的,年薪基本在50万到100万元左右,但不是很好招。”
相对应地,“双碳”行业一点也不缺底子好的新人,但其中很多人的薪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丰美,“(月薪)可能就是4000元到8000元。”
汪军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的“双碳”行业门槛并不高,“入行比较容易”,甚至借着“双碳”的东风,年轻人可以顺利进入原本很难进入的央企或政府部门。“但目前有经验的、中高端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我觉得这是新人们的机会。”
他也对于无数想要进入“碳圈”的新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汪军向大家分享了入行建议
他觉得,首先要坚持碳中和赛道不动摇,气候变化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政策或舆论有波动,碳中和仍然是必须践行的,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而年轻人投身“双碳”行业既没必要迷恋考证,也不应该死盯着狭义的“碳中和”岗位——如他们前面所讲,各行各业都需要碳中和,而具备交叉学科能力的复合人才,才是最吃香的。
此外,汪军建议“双碳”新人们趁年轻的时候多努力。“双碳尤其是碳管理行业,入行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往上走,中高层是没人的,很多企业甚至招不到这个层次的人。所以新人进入这个行业后应该尽快成长,水平高了,选择很多,不像其他成熟的行业,上升通道往往没那么畅通。”
在他和晏路辉看来,年轻人投身“双碳”行业应该更关注成长空间。“眼光放远一些,成长空间大于一切,加入一家公司,一定要有成长机会,要有人来带你,要有好的团队、好的氛围,现在没赚到的钱早晚都会赚回来的。”
这像是一道关于潜力、创变、突破的应用题,摆在职场门口的年轻人们面前。
6月30日的下午,炎热的天气,短短两小时,三位“碳圈老人”给出了满满的干货,既分析了行业潜力,也让人看到行业背后“个人”的无限潜力。他们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创变的重要,也让无数个走在十字路口的我们,做好准备,等待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和自己的突破。
这是一场关于“碳”的谈话,也是一次小小的人生指南。
-
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04-25
-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马铁驹:面向碳中和 目前纯电动汽车能源链最具成本效益2022-10-27
-
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2-10-11
-
碳中和下的多项选择题2022-09-05
-
福建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2-08-25
-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和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等产业 屋顶光伏将应装尽装!上海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文件2022-07-28
-
十万亿赛道再获顶层支持!8只碳中和ETF一次性批出 什么信号?电动车利好政策多2022-06-29
-
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2022-05-31
-
碳中和周报|中国国办鼓励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下乡 印度对电动汽车起火发政策新规2022-05-01
-
碳中和周报|中国商务部召开汽车产业链座谈会 德国今年有望结束混合动力汽车补贴2022-04-17
-
巨头觉醒?丰田发布全新电动化战略,“碳中和车”?开发提上日程2022-02-22
-
助力“碳中和”,上汽红岩领跑重卡新能源赛道2022-02-05
-
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12-31
-
积极推动全价值链碳中和,远程汽车展现中国绿色力量2021-11-10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