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冷链物流为什么至今都没有爆发?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06-13 15:01:52
热度:

冷链物流为什么至今都没有爆发?消费理念的不成熟是冷链物流不能爆发的根本原因冷链物流是不是很火爆?如果谁要是说现在中国的冷链物流不火爆那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呢?说实话,中国的冷链物流

消费理念的不成熟是冷链物流不能爆发的根本原因

冷链物流是不是很火爆?

如果谁要是说现在中国的冷链物流不火爆那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说实话,中国的冷链物流真的没有爆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的是基于资本和疫情、模式的多重维度下造成的短暂现象而已,这一切,我个人的判断是短暂的!

因为,至今,我国冷链物流没有爆发的底层逻辑已经没有出现或者说还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民众消费理念还不成熟”,所以只要这一前提没有转变那么所有的火爆都是暂时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资本和政府的多重合力下,会人为的倒逼着消费升级!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是遵循物美价廉的,尤其是在中国,这四个字可谓是坑爹的代名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消费理念严重的制约了行业供应整体水平的提升,因为有这种理念就会必然要求以成本为代价丧失品质的保障。

劣币驱逐良币的概念在生鲜冷链物流市场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它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地方,通过各种伪冷链的方式将自己包装的高大上,但却没有任何太大的意义,然而成本却很低,最终造成真正为了这个行业付出的企业只能是败走麦城!

冷库的建造是个技术活,隐形的成本更是看不到!

为什么真正的冷链物流成本高,而有些企业所谓的冷链成本低呢,我先从冷库建造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这里引用一段湖北冰鉴冷冻所写的关于冷库建造的内容:

冷库主要由保温和制冷设备两部分构成,保温材料以聚氨酯为主,制冷几乎以容积式蒸汽压缩形式为主。这里重点介绍冷库的投资成本:

显性成本:土地、厂房、设备、保温材料、制冷配件辅材及变压器等的一次性投入成本。

隐形成本:电耗、维修保养、货物损耗等。

以1000吨-18OC低温冷库为例(仅冷库本身,不含土建),冷库6面保温材料成本占整体冷库投资的50%左右(土建和钢构除外),主机、制冷散热制冷设备占比20%左右,加上辅材配件和安装、税金、运输成本构成了整个冷库的造价,对于冷库而言,设备材料等为显性成本。

冷库的投资中电耗是冷库最大的隐形成本,对于有过冷库使用和运营经历的业主而言,会深有体会。例如,一座同样规模的冷库,电费相差可能达到一倍甚至更多,这里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工艺、冷库保温的密封效果、冷库的运营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冷库保温材料主要以聚氨酯为主,目前完全国产自主化,不同厂家之间保温效果上差异不大。冷库保温板之间以凹凸槽结构合拢,冷库板拼装完毕后形成一道道不透光的缝隙,重点在缝隙的密封上,这些缝隙的大小和密封程度与施工的工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即,这些不透光的拼接缝隙可能因为密封不严而漏气,也就是冷库库体漏冷气,冷库电耗的30%甚至更高能耗来自于此,这是看不见的隐形成本。

冷库门是冷库运用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部件之一,每天进出货必须使用,每一次开门都会有冷库外的热空气进入到冷库内,这些入侵到库内的热空气机会增加冷库的电耗。因为经常开门产生的电耗能占冷库整体电耗的20%甚至更高;以-18度冷库2×2.5米冷库门为例,平均一天开门2小时,一年下来会产生5万度电,现代物流冷库进出货非常频繁,有些冷库开门时长达6小时以上,由此产生的电费会非常惊人,基于此现在大多业务都采取用自动快速冷库门,低温穿堂等手段来减少热量入侵到冷库内,从而降低冷库运营能耗。这是看不见的隐形成本。

以1000吨冷库为例,国内几乎还是以氟利昂为主(氨、二氧化碳暂不作讨论),有直接膨胀、满液、载冷这三种制冷工艺,同样一座1000吨的冷库由于采取的制冷工艺不同,设备投资和电耗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设计选型施工的不合适,结果不能达到最初的设计目的,从而出现偏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一种隐性的成本。

维护保养主要体现在冷冻机油更换、易损件更换、添加制冷剂等方面,这些配件辅料开销并不会太大,同时也是必需品,建议还是采购原厂原装材料,这与冷库设备的稳定运行密不可分,因使用不合格配件造成设备停车、大修才是得不偿失。

至于货物损耗主要体现在库内货物脱水的问题上,例如果蔬表皮变皱、肉食脱水变干失色甚至掉称。库内蒸发器制冷必须存在换热温差,假定正常8度以内的换热温差就能保证库内货物的正常保存,而如果换热温差有10度以上时,则会因为换热温差过大而导致更多空气中的水分在制冷蒸发器上凝结,从而导致库内空气湿度变小,最终导致库内货物脱水损耗。这与冷库投入使用之前的设计、选型、调试有直接关联,也就是冷库厂家的专业程度。货损成为隐性成本已是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冷库设备的投资成本仅仅是固定的显性成本,后期的电耗和维保乃至货损这是一笔不固定的隐性成本,随着冷库使用的年限增加,这些隐性成本会越来越高,甚至超过当初冷库设备的投资成本。而这这些隐性成本是完全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找专业团队,通过有限的制冷设备初投资,最大限度的控制住无限的隐性成本(也就是电耗)就是最优解。

市场经济之下,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价格均趋于透明,价格战没有双赢,唯有品质和价值才值得追随,或者说“”专业“才是最大的便宜。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可知,冷库的建造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专业,地面保温到底是20㎝还是30㎝,成本能一样吗?门是用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成本能一样吗?灯是从八里桥买的还是从品牌店买的能一样吗?保温板用十厘米的还是用二十厘米的能一样吗?风机是风冷和水冷也不一样啊!

在这一点上,亚冷作为一家专业的冷库地产商,其从客户出发,采取价格全包的方式,因此更加注重专业化,从库房设计、建造和物业管理都是采取自己全程掌控的方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冷链运输的高栏+冰块的伪操作不都是被逼的吗?

再说运输,你是用冷藏车还是用泡沫箱加干冰或者是用冰袋,还有的是用冰冻的矿泉水瓶,这成本能一样吗?大家见过南北的运输菜的车子吗,小一半的重量是冰啊!新发地市场最赚钱的是卖冰的,别说整块的,最后的散冰渣子都能卖出十块钱一泡沫箱!

即使是用冷藏车,两头打冷,中间关停,到了你的库房门口,冰激凌还是邦邦硬,但是里面还是那个味儿吗?

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话,欧美日的冷链使用程度如何,而中国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一定会怎么怎么样!

确实,美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在97%以上,日本则90%以上,其中肉类达100%。而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为35%、肉类为57%,水产品为69%。

而中国呢,目前,我国冷藏车保有量为28.67万辆,平均5000人才能拥有一辆冷藏车。而美国平均500人就有一辆。冷库容量也有待提高。中国尽管位列全球第三,但是总量上还不及印度,中国每千人冷库保有量仅有143立方米,美国和日本则分别达到440立方米和277立方米。

虽然说,最终的结果是反映在生鲜农产品的保鲜能力上——我国的肉类损耗率约为12%、果蔬损耗率约为20-30%;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的保障下,农产品损耗率均在10%以下。

但是,你知道伪冷链能节约多少成本吗?

当冷链运输的价格和普通运输的运费是一样的情况下,或者是略高一些的事情,你如何选择?

还是高栏车加冰块吧!你也一样会做出这样的抉择,为什么呢?

因为,是末端以价格为导向的消费者决定了这一切,而不是供应商决定!

因此,真正制约中国生鲜冷链火爆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前段,是消费理念至今依然保持着物美价廉的想法,所有的一切最终再传导到前端就会以各种骚操作来降低运营成本,谁的错呢?

能怪冷库企业,能怪运输公司吗?

未来到底怎么办?

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扶持。这个大家都能看到,不多说了!

第二,资本层面的投拓渠道。必须要有大资本进入,剔除中小散户参与者,将劣币驱除出去,否则永远不可能有正规的提供者!

第三,疫情压力倒逼产业升级。这个不多说了!

第四,企业发展和逐利的要求。市场必须要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分级,这个应该是企业和行业发展共同推进的一件事情,形成供应端的倒逼机制!

第五,民众消费理念的逐步改变。这个最难,可能真的需要一两代人吧,慢慢地必须要接受,一分钱一分货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物美价廉的观念!否则,企业活不好,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一定会好!

Baidu
map